親子關係,向來是古今以來一大難題。曹操用人不計品德、唯才是舉,在古代可說是想法非常前衛的領導者,然而,曹操面對兒子,仍不免有傳統的一面,他如何化解親子之間的衝突,這則故事值得現代的父母深思。
歷史記載中,曹操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最有名的是長子曹昂、次子曹丕、第三子曹彰和第四子曹植(曹昂為庶出,另外三人為卞皇后所生,曹丕為嫡長子)。
曹昂早年在曹操與張繡征戰時,捨身救父、戰死宛城,於是後來曹丕與曹植成為曹操繼承人的熱門人選,如果是對曹家不甚熟悉的觀眾,或許會好奇道:為什麼是曹丕和曹植爭位?那三兒子曹彰跑去哪裡了?
簡單說起來,曹彰並不是什麼「乖兒子」。曹操自身允文允武,既是軍事家、也是著名的詩人,在他的栽培下,曹丕與曹植皆長於詩文,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然而,偏偏有個兒子根本不想讀書,這個人就是曹彰。
曹彰,字子文,這個名字或許說明了父母對他的期望,但他自幼不喜從文、嚮往為將,他擅長騎射、臂力過人,甚至能夠徒手與猛獸搏鬥,曹操知道曹彰的志向後,常常壓抑他道:「你不好好讀書學習聖賢之道,一心想乘馬擊劍,這樣只不過是個匹夫罷了!」
從此之後,曹操更加要求曹彰的功課,請家教輔導曹彰讀詩經、尚書,曹彰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曾對左右抱怨道:「大丈夫就要像衛青和霍去病那樣,率十萬大軍征戰沙場、立功建號啊!怎麼能夠讀書做博士呢!」
今日看來,這種情景一點也不陌生。
「我有我自己想要做的事啊!你們怎麼就是不懂呢!」中二少年把門一甩,躲進房間裡拍桌子。
「我是為你好啊!讀書才有前途,你怎麼就是不懂呢!」天下父母心,古今皆然,連思想開放的曹操也不例外。
當時曹操想必苦惱不已,為了這個兒子,頭痛又加劇了不少,然而曹彰並沒有改變心意,有一次,曹操在家庭聚會中,讓每個孩子談談自己的未來志願,曹彰明明知道父親心目中的「標準答案」,但他還是勇敢說出自己的答案。
「我願為將軍。」曹彰堅定說道。
「想當將軍啊……」曹操平靜說道:「那你會如何當個將軍呢?」
「我將親自披甲上陣,不顧危難、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曹操聞言哈哈大笑。往後,曹操多次出征,都會將曹彰帶在身邊。
難道經過這次會談,曹操就接受曹彰的志向嗎?只怕未必,曹操本來就常讓兒子隨同征戰,更合理的解釋是,他想讓曹彰親眼見識戰場的嚴酷,讓曹彰看看會不會打消這個念頭。
而曹彰證明了,他不是隨便玩玩、他是認真的。
經過幾次戰事,曹操漸漸認同曹彰的能力,當烏丸少數民族叛亂時,曹彰被任命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之職征討烏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