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小孩在家都沒事,卻被學校老師說難教?諮商心理師:現代孩子缺乏5種內在能力

2017-06-12 07:20

? 人氣

現今社會,小孩都是爸媽的心頭肉,難免集寵愛於一身,教養、照顧、物質等不馬虎,對於小孩的需求也是有求必應,許多家長更是將小孩呵護的無微不至,但是到了上小學或者更大時,就會開始衍伸出許多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近很常遇到家長說自己小孩在家都沒有特別的狀況,但到學校沒來由的動不動就哭、生氣摔東西、甚至上課會尖叫,老師已經寫很多次聯絡簿,回家問他,他也不太想說,有時候家長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學校老師的問題。

我們很常把一些挫折的原因歸在其他人,但往往忽略環境上的改變與不同。

2
我們很常把一些挫折的原因歸在其他人,但往往忽略環境上的改變與不同。(圖/MIKI Yoshihito@flickr)

在家中,家長會比較順著小孩,讓小孩自由選擇與決定,因此現在的小孩對於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都非常的主動,但在家也就因為家長很多的包容,因此,小孩在家中幾乎不太會有遇到挫折的機會。

若是家中又只有一個小朋友,更沒有機會練習與其他小孩互動與挫折訓練,一進入到小學或幼兒園,經常會因為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或者同儕不願意配合自己的想法時,就產生很強烈的挫敗感與情緒反應,這時就會很容易變成行為上的狀況,或者情緒上的無法掌控,回家就會跟家長說,在學校沒有朋友、不想要上學、同學都不跟他玩...等等。

但這些狀況的出現都不會只有單一原因,因此提升小朋友的內在能力,比起外在的成績更為來的重要,唯有內在能力的培養,才更有彈性的面對多變的環境與未來的社會。

這邊針對在國小的觀察,將觀察到需要的內在能力分為5種:

負責

3
在家中很多家長會幫小朋友善後,所以也就更難自主獨立!(圖/MIKI Yoshihito@flickr)

小朋友的行為、言語、情緒、決定等,需要為自己展現的狀態負起責任。

許多小朋友發表自己的想法、做了決定卻不知道影響的結果,因為這都牽涉到其他的層面,所以訓練小朋友為自己的各種狀態負責就更為重要,低年級可能會被覺得說謊、不守信,到高年級就會容易出現反抗性的行為、嚴重甚至會有性平的議題,有負責的概念,就比較能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

獨立

所謂的獨立即是讓小朋友完成屬於自己的工作。

在家中很多家長會幫小朋友善後,所以也就更難自主獨立,自己的工作像是房間的收拾、玩具與書籍的歸位、自己的餐具洗滌、自己的衛生注意,家長可以給予一個彈性的標準,像是睡覺前要完成,剩下的交給小朋友負責,獨立是養成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這樣的訓練有助於小孩去思考。

受挫力

1
在面對小朋友失敗或挫折時,不急著讓小朋友離開難過,而是引導小朋友如何在失敗和挫折時,接受自己的失敗(圖/Gaelle Marcel@Unsplash)

這是現在小朋友比較欠缺的,因為在家比較沒有競爭,而且父母會幫忙,因此不知道輸和失敗是甚麼,在外遇到不如意的就容易因挫折而情緒失控。

在面對小朋友失敗或挫折時,不急著讓小朋友離開難過,而是引導小朋友如何在失敗和挫折時,接受自己的失敗,並且陪伴小朋友想想,如何讓自己心情可以好一點。

這樣的練習不是一兩天就回完成,而是需要不斷長期的引導才能慢慢形成,未來在遇到失敗與挫折時,才會有力量站起來。

溝通

很多家長會跟我說,我小孩很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表達不等於溝通。

表達只是說出自己的東西,但沒有接受別人意見的能力,往往只是想要別人聽自己的,而自己不願意讓步,因此「溝通」是要能整合並尊重別人的想法,去找出一個合適的方向。

同理心

現在的教育脈絡講求成就與表達自我,但對於別人的同理心發展是非常不足的。

因為外在成就要求,小朋友對於較弱勢與能力不足的同儕經常會排擠或不願理睬,但人與人的相處缺乏同理心,未來在人際與感情關係中都會有影響,甚至在親子關係中就會呈現,像是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與別人對他的付出。

平常可以多利用一些情境狀態,讓小朋友去思考與練習,像是去想像別人的處境若是自己,會希望怎麼被對待。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對周圍人的反應敏感度增加,有助於人際交往上的能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長耳兔談心室(原標題:小孩該具備的五種內在能力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儀安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