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得瘟疫而死是天罰、得瘟疫又痊癒則是上天庇佑...他用歷史文獻證明:人類500年來毫無長進

2020-08-10 17:46

? 人氣

對天變和瘟疫關係,明人的言論很多。洪武年間人梁寅認為:「天之情過,則為水旱飢饉疫癘凶札,斯天之失其常者矣。」把瘟疫產生的原因歸於「天之情過」。這裡天變與人事無關,但會造成包括瘟疫在內的人間災禍。天人感應導致人間瘟疫等禍患觀念,似乎是更多民眾的認識。人事有虧或「傷害天和」,就會使上天發怒,降禍於人間,瘟疫大行就是一種懲罰人事的方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事有虧的表現非常多,對父母不孝也會導致天變,降瘟疫懲罰不孝子。如明人黃佐在《泰泉鄉禮》中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父母之心,本於慈愛,子孫忤逆者,不欲聞之官,何也?富貴者恐貽羞門戶,貧賤者亦望其回心反哺,故皆含容隱受。然父母吞聲飲恨之際,不覺怨氣有感,是以世之不孝者,或斃於雷,或死於疫。後世衰弱,都受天刑。」

政治敗壞,如皇帝或大臣沒有盡到責任、貪官橫行、災民得不到救助、司法不公等,都是導致天變的因素。如天順元年(1457)五月,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史蘭上奏,順天等府薊州遵化等州縣軍民,自景泰七年(1456)冬至今春夏,瘟疫大作。其原因就在於「雖稱天災流行,亦人事有乖。或因大臣失職不能調燮陰陽,或因用刑夫中有傷天地和氣,或因有司貪酷失於撫字」;嘉靖年間,霍韜曾認為,「豪民殺人取賄如趙遠,誣縛齊民家累萬金,吳世傑構一誣詞殺二十命,有司不察反右焉。如是求怨魂不結,疾疫不興,災變不流行,豈可得哉」。

對瘟疫的恐懼,還使民眾以祈神、驅鬼和祭祀等非理性方法祈求平安。疫災時,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員都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詔」,停止或減少其他慶典活動。祈禱或祭祀也是中央和地方多數官員所青睞的對付瘟疫方式。祈神活動主要表現為:祈禱城隍神等各種神靈,找僧道大作幾日道場,扶植地方神靈為官方祭祀等。祈禱或祭祀顯然是非科學、非理性的錯誤方法,可謂迷信。對症下藥,相信醫學,才是應付瘟疫的正確途徑。

非理性心態的抬頭,反映在以上言論和行為中,但當時不少官員和民眾卻寄望於此,因而祈禱或祭祀活動屢見不鮮。官方的「修省」、祈禱或祭祀活動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但明王朝多數官員卻熱情參與,能夠體現出政府和官員積極救災的態度,也能利用神力安撫民眾的恐慌心理。若與政府醫療救助等手段相配合,祈禱、祭祀的心理安慰作用,似乎不應完全否定。而除了官方,民間的類似活動也具有此類功能。但只信神靈,而拒絕醫藥的行為,只會使疫情加劇。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崧燁文化《大明也確診:皇朝的封城日記
責任編輯/柯翎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