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凡變成超凡,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異數》書摘(2)

2020-09-01 04:30

? 人氣

即使有「音樂神童」稱號的音樂家莫札特(見圖)也是花了十年的時間才聲名大噪。(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即使有「音樂神童」稱號的音樂家莫札特(見圖)也是花了十年的時間才聲名大噪。(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莫札特磨了十年工

在這個世界上,是否真有與生俱來的才能?全世界的心理學家,已針對這個問題激辯了幾十年。答案顯然是:是的。並非所有的曲棍球員只要是在一月出生,都能變成職業選手,只有那些天生好手才辦得到。成就是才能加上準備的結果。問題是,心理學家仔細研究天才型人物的生涯,發現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似乎是準備,而非才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90年代初期,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等人,曾在柏林一流的音樂學院進行一項研究。他們在該校教授的協助下,把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只是資質還算不錯;至於第三組則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頂多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研究人員問每一位修習小提琴的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接觸小提琴的第一天起,到目前為止,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這三組學生開始學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是在五歲左右。在頭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數大概都是每個星期兩、三個小時。到了八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子來得長。九歲時,每週練六小時;到了十二歲,每週練八小時;十四歲的時候,每週練十六個小時;到了二十歲,如果還在努力練習,且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每週練習時數則超過三十個小時。在二十歲左右,這些「明日之星」每個人總計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相形之下,還算不錯的那組,練琴時數總計為八千個小時,至於那些未來只能當音樂老師的,練琴的時間總計不過四千多個小時。

艾瑞克森等人,接下來比較業餘鋼琴家與職業鋼琴家,結果發現同樣的區分。業餘的在小時候一個星期練琴時間從未超過三個小時,到了二十歲,練琴總時數不過是二千個小時。至於職業鋼琴家,練琴時數則逐年增加,到了二十歲,也像那些小提琴「明日之星」,練琴時數總計突破一萬個小時。

有關艾瑞克森的研究,最令人驚異的就是,他們發現沒有天生演奏家,也就是只練習一點點就能成為頂尖好手的,也沒有練習時數比別人都要來得多,最後卻還是技不如人的。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來看,如果一個學音樂的學生,想要進入最好的音樂學院,成為職業音樂家,就要看這個學生付出的心血有多少。就是這樣。此外,最後能夠出類拔萃的,不光是比別人多努力一點而已,而是比別人多努力了好幾倍。

如果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至少要練習到某個程度。研究人員相信,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一萬個小時的錘鍊。

一萬個小時,這真是個神奇的數字。神經學家列維亭(Daniel Levitin)寫道:「這類研究顯示,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成為專家最起碼的要求,不管是作曲家、籃球選手、科幻小說作家、溜冰選手、職業鋼琴家、棋士,甚至是最厲害的罪犯等,都一再印證這個數字:一萬個小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