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能用上注意力,根本沒必要學習如何「展現」你是如何專注。
—瑟列斯特.赫莉(Celeste Headlee)
和陌生人講話
我生性害羞,因此從來沒想過陌生人能帶來增進注意力的靈感,直到幾個學生向我提起這種可能性。
身兼作家與老師的綺歐.史塔克(Kio Stark)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在《每一天的街頭冒險:解讀現代都市生活各種趣味潛規則》(When Strangers Meet: How People You Don’t Know Can Transform You)一書中,鼓勵大家和陌生人聊天。史塔克提供了一些小訣竅,鼓勵無法「自來熟」的讀者和別人說說話。
其實,不是只有我不習慣和別人攀談,共享的公共空間尤其讓人感到拘束。多數人都遵守社會學家所說的「禮貌性疏忽」(civil inattention),也就是我們已經有默契地定下某種「井水不犯河水」的協議,避免打擾彼此。史塔克建議找個小小的機會,打破這樣的社會習慣—小小的就好。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忙找路,就抗拒快步離去、眼神移開的衝動,伸出援手。我的一位學生做了類似的事。一位老太太隨口告訴他街上都是亂丟的垃圾。我學生選擇認真聆聽老婆婆說話,也應了幾句。兩人只是萍水相逢,但那在我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塔克建議,當你察覺到這種可以安心聊幾句的時刻,就自己製造機會。問問題,讚美他人,試著「依據雙方所在的空間,隨口拋出觀察心得」。
史塔克也提醒一些常見的禁忌,例如:不要打擾看起來在趕時間的人,也不要自以為在「讚美別人」,其實是在騷擾,以及不能沒禮貌等等。
不過,記得保持開放的心胸。正如史塔克所建議的,重點是問問題,接著保持安靜:「給對方機會填補自己的沉默。」這種作法其實是採訪者與記者很早就知道的老招數—只要是人,都會直覺想要打破尷尬的沉默空檔,但最好抗拒開口的衝動,讓對方說話。「人一旦感覺有人聽自己說話,」史塔克寫道:「就會打開話匣子。」
不過話說回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一定要靠語言。我看過最可愛的例子是史塔克一個學生的小故事—那個故事以充滿詩意的方式證明,我們有可能不說一個字,也能與陌生人交流。有一次,史塔克的學生在地鐵裡面戴著耳機聽音樂,坐他旁邊的女生也一樣。「我的學生拿下耳機,遞給對方。」史塔克寫道:「對方困惑了三秒,接著也拿下自己的耳機,和我學生交換。」幾分鐘後,兩個人又互換回來。「彼此間,沒說一個字。」
尋找陌生人
電台製作人亞倫.亨金(Aaron Henkin)用相當有條理的方式與陌生人互動,目標是「遇見並訪談在巴爾的摩(Baltimore)的街區A居住和工作的每一個人」。亨金最後製作了一支聲音紀錄片,還因為和不認識的人聊天,學到許多事。
想像一下和亨金一樣,挑什麼地點都可以,和你的街區、你的辦公室、你週末游泳的地方的每個人見面和聊天。當然,你最後不必和亨金一樣製作某種成品,光是和陌生人(包括有點熟悉的人)產生連結就夠了。
陌生人遊戲
萬一你和我一樣害羞,無法任意跟陌生人說話,也不代表你就得假裝身邊沒有其他人。說不定你能在沒人察覺的情況下,讓陌生人成為你的繆思女神。
攝影師及其他藝術家提供了許多記錄陌生人的例子,不過我喜歡丹尼爾.高倫(Daniel Koren)與瓦尼亞.海曼(Vania Heymann)兩位藝術家的點子。高倫發現自己走路時,要是剛好和身邊的路人步伐一致,他會感到尷尬—直到他開始把這種經驗當成一場競走(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競賽)。高倫和海曼最後製作出《競走》(Walking Contest)這支令人發噱的影片,藉由日常的尷尬時刻,展現令人會心一笑的人際互動本質。
你獲得的回報,正是以有創意的方式關注陌生人的價值。你永遠不知道陌生人會怎麼做,其實有無數的方法可以和他們互動—即便這場互動只發生在你心中。
讓陌生人帶領你
藝術家維托.阿肯錫(Vito Acconci)著名的作品《跟隨》(Following Piece),創作日期是一九六九年的數週期間。阿肯錫每天隨機挑一個人,跟著這個人在紐約街頭亂晃。阿肯錫會一直跟著他的對象(對方不曉得他的計畫),直到那個人進入他無法進入的空間,如住宅、一下子疾駛離去的車輛。跟蹤時間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是幾小時,一切要看被跟蹤的陌生人剛好做了什麼事。有一次,阿肯錫的跟蹤目標進了電影院,阿肯錫因此跟著把整部片看完。
阿肯錫不認為自己在追求危險或在偷窺,甚至對跟蹤對象也沒特別感興趣。「只是為了讓自己離開寫作工作桌,走進城市。」阿肯錫在數年後提到:「就好像我祈禱人們帶我到一個我自己不知道怎麼去的地方。」
一九八○年代,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也發展一個跟蹤陌生人的計畫,後來恰巧有人在派對上向她介紹她之前跟到的人。對方提到自己不久之後會去一趟威尼斯—卡爾決定也跟到威尼斯。卡爾抵達威尼斯後,花了幾天找到對方,開始盡己所能跟在後頭—直到那位先生認出她為止。
這場跟蹤成為卡爾《威尼斯系列》(Suite Vénitienne)一書的主題,探討監視與跟蹤。不過,如同評論家所言,卡爾也發現一個基本事實:「我們帶著自己心中的神祕任務過日子,其他人對此根本一無所知。」
借用這種跟蹤方式可能需要一點勇氣,甚至有點危險。然而,也可能帶來一場真正的冒險,看見意料之外的新鮮事物。《精靈寶可夢GO》備受各界讚揚的原因,就在於這個遊戲鼓勵玩家造訪新地點—只是有人抓寶時漫不經心,走到峭壁邊緣、暗巷,甚至釀成幾場車禍,所以說危不危險或許是相對的。
作者介紹│羅伯‧沃克(Rob Walker)
專欄作家與記者,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NewYorker.com、《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生活駭客》(Lifehacker),著有《你購入,你相信》(Buying In)、《來自紐奧良的信》(Letters from New Orleans)、《重要物品》(Significant Objects,與約書亞‧格倫〔Joshua Glenn〕共同編輯),同時還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目前定居於紐奧良。網址:robwalker.net。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原標題: )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