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媽媽都會對我們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因為他們會傷害你,但真的是這樣嗎?為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我們得先了解它是在什麼時空背景下說出來的。
這得追溯到原始人的時代,當時食物非常有限,「自己人」都吃不夠了,根本不可能再分給其他人。所以除了「我們」以外的的陌生人,都是「敵人」,一不小心,「他們」就會把食物搶走,這才需要警戒陌生人。
到了現代,先不說犯罪的成本相對以前非常高,我們可以從別人手上搶到的利益,也不像以前那樣誘人。以前搶別人雖然有可能被打死,但不搶會餓死,既然兩邊都是死,自然得搏一搏。現在壞人雖然依舊存在,但好人的比例更多,如果因為一部分人,就放棄認識更多人的機會,無疑是非常可惜的。
為了親自體驗跟陌生人聊天會發生什麼事,《每一天的街頭冒險》的作者綺歐.史塔克(Kio Stark)放下預設立場,主動接觸陌生人,卻意外的發現與陌生人相處,如果話不投機,就直接說再見,所以不會有平時「擔心說錯話」的心理負擔;同時,許多發自內心的故事和心有靈犀的接觸,也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為了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陌生人,她統整出五個練習,希望每個人都能輕鬆與陌生人聊天:
1. 看人:仔細觀察,從細節找出「話題」
帶上一本筆記本,跑到不容易遇到熟人,又可以逗留、悠閒觀察人的地方,像公園、咖啡廳、廣場,坐下來,好好觀察各式各樣的人。
首先試著形容周遭的環境,你在哪?這裡最有趣的地方是什麼?這個場地是做什麼用的?人們會做哪些感覺跟場地不搭的事?哪些人會來這裡?記錄人們的長相、穿著、做哪些事與不做哪些事、大家如何互動。
如果人很多,也可以聚焦觀察幾個人就好,寫下那些你覺得可能有值得發掘故事的陌生人,並附註這樣想的原因。例如,你認為某個人很有自信、很有錢、無家可歸,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因為他們的姿勢、膚色,還是穿著?試著了解自己的假設從何而來。
仔細記錄這些問題,它們會變成以後你遇見陌生人的開場白和話題,甚至讓你稱讚的更具體,使人更願意跟你聊天。
2. 眼神接觸:排除「不想跟你聊天的人」
有的人不敢跟陌生人交談,是因為擔心打擾、侵犯到別人。不知道要怎麼傳達「自己是願意交流」,也不知道該怎麼確定對方也願意交談。
其實,只要看對方的「眼睛」就好。知名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如果願意互動,他會在兩人走向彼此時,把目光短暫移到潛在的互動對象上,然後暫時停留。這個凝視本身傳達了兩個意思:「你是友善的人嗎?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