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別人好意,不回報就渾身不自在?心理師揭華人「禮尚往來」習俗弊端

2020-10-04 16:51

? 人氣

今年過年時,我跟6歲的小侄女住在一起,發生了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小侄女有一個空間迷宮玩具,很好玩,過年時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輪流玩。有一天,小侄女招待自己4歲的表妹在家裡玩,表妹說很想玩那個迷宮玩具,自己也想要一個。小侄女很不樂意,但小表妹完全沒注意到她的表情,自己就去隔壁房間找到了玩具玩起來(因為經常在一起,所以對房間都很熟悉)。

再後來我看到她們倆時,她們正都拉著那個玩具不鬆手,小侄女堅持對小表妹說:「你家裡也有一個,我媽媽買了三個,有一個是送給你的。」小表妹也堅持說「我家裡沒有」。聽到這裡小侄女很傷心地哭了起來,表妹也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趕緊過去哄她,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媽媽本來買了三個,說要送給表妹一個。媽媽可能是送給別人了。如果表妹家沒有,媽媽一定會讓我把我的送給她的! 」

我不禁心疼起她來。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別人對我好,我會不自在?」剛看到這個問題,就被吸引住了。提問者說「別人給自己一個紅包,我恨不得要給兩個回去才會安心。」

其實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翻譯成很多表達方式,比如:為什麼我得到一樣東西之後會焦慮?或者為什麼我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後會不安?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來訪者對於開口表達自己的需要,感到非常焦慮,總覺得自己的需要給別人帶來了負擔;也有一些來訪者,一旦感覺到諮詢師或生活中其他人對自己很好,就會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有時候甚至會有罪惡感,彷彿自己不值得擁有那些好東西一般。

我心疼小侄女,因為我太了解她媽媽了,如果小表妹問自己能不能把這個玩具帶回家,小侄女的媽媽一定會讓她把玩具讓給表妹的。在媽媽心裡,助人為樂、照顧別人的需求是一種美德,她希望把這些美德教育給她的孩子。

所以,在回答「為什麼別人對我好,我會不自在」這個問題時,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這是我們的集體文化帶來的影響:我們的文化過去推崇的「奉獻精神」,宣揚某某為了他人利益不顧自己利益等等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別人的需要,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久而久之,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滿足自己,漸漸變成了一種「自私」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將這種「需要照顧別人的需求,不要總是要這要那」的觀念灌輸給孩子,時間一久,孩子容易形成「我不值得別人太多關注,不值得對我好」等的心理。因此在一旦感受到別人的更多關注或好意時,會感覺很有壓力,甚至覺得不自在、無所適從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