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會賦予熟悉的品牌更多的選擇權重,因為他們不必再費力做背景調查,潛意識會走捷徑,認為一個品牌能長久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因此,如何管理好自己品牌的「存在感」是經營者的一門必修課。
一、「面熟效應」
我們僅與某個人見過幾次面,但也能與其建立某種比較好的關係。比方說,一開始我們對某人無好感也無惡感,但時間長了,由於這個人不會傷害或侵犯我們,我們可能就會對這個人產生好感。
這正應了一句老話: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而在心理學上叫做「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心理學家認為,曝光效應的產生,是因為某個重複曝光的刺激並沒有產生不好的影響,於是這種刺激,最終就會成為一個安全信號。
通俗的講,曝光效應也可稱為「多見效應」或「面熟效應」,這個心理效應的關鍵在於一個「多」字──量比質更重要。
有位日本行銷專家認為,維護客戶關係大有學問,見面時間長不如見面次數多,每月10分鐘的簡單拜訪要勝過每年打一次高爾夫球。可以說,簡單的露臉,持續的曝光,就能獲得人氣,這就是面熟效應。
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起初很不喜歡某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曲或片尾曲,但聽了幾次之後,覺得這首歌還是挺有旋律的,蠻好聽的。再聽幾次後,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喜歡上了這首歌,且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是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博士。羅伯特透過實驗證明,人們越常看到同一個刺激因素,就會越喜歡它。羅伯特在1968年進行了一次實驗,他準備了12張某大學畢業生的照片,然後隨便抽出幾個人的照片,並讓參加測試的學生看這些照片。
開始實驗時,羅伯特對這些參加測試的學生說:「這是一個關於視覺記憶的實驗,目的是測試你們對自己所看的照片,能夠記憶到何種程度。」
其實,實驗的真正目的在於,了解觀看照片的次數與好感度的關係。觀看照片的次數分別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等6個條件,按條件分別觀看兩張照片,且隨機抽樣,總計86次。
實驗結果表明,受試者對照片上人物的好感度與照片觀看次數成正比。也就是說,當觀看照片的次數增加時,不管照片的內容如何,人們的好感度都會明顯增加。這也清楚的證明了曝光效應的客觀存在。
羅伯特後來又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虛構了三個單字,分別是abcdice、ganghood、bokebang。其實,這三個單字並不存在。然後,他開始重複說這些單字,讓受試者猜測這三個字在突厥語中表示的是好事還是壞事。
實驗結果是,三個單字中被重複次數越多的,受試者就越認為它代表積極、正面的事物。其實,這些單字都是憑空捏造的,無論是在突厥語還是英語中,都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音節。
後來,羅伯特又向這些對漢語一竅不通的受試者展示了一些漢字,結果發現,他們認定這些漢字所代表的含義是否正面,也完全取決於他們看到這些漢字的次數。
人們喜歡賦予熟悉的事物── 人、口味、話題等,更多的好感。因為熟悉的事物能使人產生安全感、可控感。這個發現應用甚廣,可用於政治選舉、廣告行銷、音樂推廣等各個領域。
二、讓人覺得面熟很重要
面熟效應,可能會使我們聯想到「潛意識廣告」。所謂潛意識廣告,就是利用消費者的潛意識知覺進行廣告刺激,為推廣產品的一種手段。例如,食品廣告商在播放電影膠片時會插入食品圖片,一秒50幀的影片,廣告商會在中間插入一幀的食品畫面。因為速度太快,有時候人們根本看不清畫面,但潛意識中會對這種食品有印象。這其實也算是成功的將商品資訊傳入了人們的大腦中。
潛意識廣告只是一種噱頭,並不能影響顧客的購買欲。很多行銷策劃人會將新產品暢銷的功勞據為己有,說新產品賣得好,是因為自己的廣告創意好。
然而,有個企業家不相信這些,於是親自設計了一支非常普通的廣告,該廣告在電視上投放了一段時間後,居然獲得了不錯的行銷效果。這個企業家就是史玉柱,「收禮只收腦白金」(編按:腦白金,中國國內知名度、品牌價值最高的保健品品牌)、「腦白金送禮檔次高」的廣告語就是他親自設計的。
史玉柱還說過一句話,大意如此:「所謂品牌塑造,無非就是重複,不斷的重複。」這其實就是面熟效應在行銷中的一個旁證。
「在你發了7次廣告之後,人們才會注意到。」你聽說過這句話嗎?它很可能改編自一句在行銷中經常使用的類似表達:「要完成一項交易,平均需要打7通電話。」
「重複」是廣告行銷中的一個關鍵點。行銷者透過廣告,重複播放商品的資訊,可以讓那些不關注該商品的人看到它,而且每重複一次,被看到的機率就會增大一點。
廣告每重複一遍,廣告的受眾就會自然而然的對商品和公司更加熟悉。除非他們有特別的理由,否則他們的心裡就會慢慢接受這件商品。
隨著人們對這件商品的接受感增強,一種密切的關係就會逐漸建立並發展起來。消費者和商品之間,必須基於某種「舒適感」才建立關係。
因為有了舒適感,消費者就會產生更強烈的信任感,從而也就願意購買這件商品了。
所有廣告都是為了在消費者的態度和知覺中創造出差異。透過不斷重複廣告,這些細小的差異就能夠積累形成巨大的動力,足以使消費者做決策的天平,朝向為銷售產品做出廣告的品牌商。
但是,重複會不會帶來不利後果呢?有可能。研究顯示,重複的廣告行銷手段僅在最佳範圍內有效,超出這個範圍,就會導致消費者的厭棄。
作者介紹│孫惟微
獨立經濟學者、商業觀察家,《商界評論》等財經媒體特約評論人。致力於研究行為經濟學、進化心理學與行銷、管理、投資的實踐結合。著有《賭客信條:一門源自賭博的科學》、《超腦行為經濟學》等作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大腦無法拒絕的癮:揭密商家製造成癮行為背後的心理學;但,想成功,你一定要有一種癮。》(原標題:在你發了七次廣告後,人們才會注意到)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