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曾有一種磁磚風行於世,表面各式圖案,繪製花鳥、風景,又或者是各種幾何組合成的圖案,它們俗稱為花磚。
花磚流行在1920至1935年間,當時台灣正逢日治時期,雖然僅盛行不到20年光陰,但被大量使用於建築上,做為屋頂和牆面的裝飾,那是「富貴」的象徵,後來因戰爭而停產消失,今日只能從尚存的建物、古宅上找尋,且數量日趨稀少。2016年法國大學更為台灣花磚文化申請「世界非物質遺產」,彰顯其重要性。
花磚,百變的美
每一塊花磚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每一片都是獨一無二的手繪畫作,世界上不會出現第二個,就算花案相同,但也會因師傅當時的筆勢做出不同的變化,它們沒辦法像機器一樣不停地被複製,而多變的花磚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立體手繪花磚」與「彩釉花磚」。
立體手繪花磚:
強調立體浮雕,圖案以花卉、水果、動物為主,單一的圖案就構成一幅作品,適合當作藝術品收藏、掛畫或瓷磚鑲貼。
彩釉花磚:
主要是以線條為結構,圖案以幾何、花卉為主,連續性的圖案適合大面積瓷磚的拼貼。過去常被用在傢俱上,鑲在椅子上。
近年來,隨著經濟起飛,超過數千棟的花磚老屋被拆除。最近政府宣布60億打造『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花磚古厝不再是一棟棟消失,而是整片剷除;高雄花磚聚落,也因都更而減少;台南花磚老屋,只因年久失修,一棟棟被強制拆除!全台灣都不停在拆.....這些「世界非物質遺產」。
沒有積極搶救,文化就會消失
現在正有一群人努力的在保存花磚文化,他們盡力的出現在各個拆屋現場,趁工程還沒開始前,經由屋主同意,爬上屋頂,留下珍貴花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