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前一陣編輯們在討論到父母吵架這個話題的時候,我一下就想到了「曉言同學」 。曉言(化名)是我兒時的好友,我對她而言像是個避風港,她爸媽吵得兇狠時,她會躲到我家來。經過同意,我把她的一些經歷寫到了這篇文章中。
「從我記事兒起,他們就一直在打架,有時候陣勢大得把鄰居都引來圍觀。你也知道。」我很難把現在這個一笑露一口大白牙,發出鵝叫聲的姑娘,和兒時躲在我懷裡把鼻涕眼淚口水蹭到我衣服上的孩子聯繫起來。但沒變的是,儘管她已經掩飾得很好了,我還是能看到不安。
「所以我現在甚至聽不了別人大聲說話,我害怕。 人家音量一上來,我就下意識地想要躲,腦子裡全是當年我父母吵架的情景。」不能說這是她現在所有困擾的來源,但是,父母之間的衝突不和(parental conflict)的確會對子女產生真切長遠的影響。
那不是一次性的爭吵,而是淩遲般的折磨
由美國醫生Felitti和 Anda等人發佈的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發現,長期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專注研究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的聖母大學心理學家Cummings認為: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據。
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完全不能發生任何爭執。有時候,父母之間發生建設性的衝突(constructive conflict)是為了明確邊界,釋放情緒,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以通過輕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協以及相互支持的衝突而獲得成長。
但破壞性衝突(destructive conflict)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它包括:
● 言語攻擊:辱駡、侮辱、威脅
● 身體攻擊:毆打、推搡
● 冷戰:回避接觸、分居、離家、生悶氣
在《你的經歷是怎樣塑造你的生理體征的?》(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一書中,作者介紹到,長期生活在惡劣的應激壓力環境中,會改變個體的大腦結構,影響個體對於外界事物的加工模式,甚至身體怎樣反應(激素產生水準、心率等等)。所以,童年逆境可能從一開始就在改變人的大腦,從而改變個體對於壓力應激(stress)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使人在以後會更容易受到身心情緒上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