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精神科的診療跟感冒的診療是兩回事。感冒時去給醫生看一下,拿完藥休息個兩三天就沒事了。可是,精神的生病是心理出了問題,說穿了還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來解決。
醫生開給我的藥物,似乎有抑制不安的作用,可以調整腦部混亂的訊息傳遞機能。服用後確實有緩和不安和情緒波動的效果,但那只是靠藥物麻痺自己罷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
根據我看書和上網查的資料,造成憂鬱症的原因非常多。有人長時間工作,在慢性疲勞的狀態下罹患憂鬱症,經過充分的休養後,放棄高薪改做工時較短的工作就康復了。也有年輕人厭倦人際關係而罹患憂鬱症,結果搬家後換了一個新環境就痊癒了。至於在工作和生活上缺乏成就感的人,也有可能一談戀愛就康復。當然,也有人患病多年沒有痊癒,只好得過且過。
那麼,我的情況又是如何?
出社會以後我有工作上的壓力,承認自己沒才能也帶給我很大的絕望感,被女朋友拋棄的喪失感更是無比沉重,另外還有我本身的性格問題。我的憂鬱症似乎是各種原因累積而成。我必須釐清每一個因素,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最重要的是,我得再一次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否則同樣的問題會重複上演。
可是,我很害怕治好憂鬱症。
萬一休養後康復了,我該做什麼才好?
我該追求什麼?該以什麼為目標活下去呢?
這些問題我現在毫無頭緒,如果我現在治好憂鬱症,就得再次面對自己的人生,光想我就怕得渾身發抖。
罹患憂鬱症對我來說有一個明確的好處。只要我還沒有痊癒,我就有一個不必跟社會接觸的藉口。
一個好手好腳、大學畢業的二十三歲青年,必須出社會工作才行。生活要過得充實,也得有夢想和人生目標;不想寂寞度日的話,也得多多結交朋友和戀人。
不過,「憂鬱症」可以讓我擺脫這一切義務和社會枷鎖。有憂鬱症這個藉口,我就能名正言順地賦閒在家,接受自己沒朋友沒女人的孤獨現實。更重要的是,我不必追求夢想或目標,也不用為此努力。
憂鬱症這個擋箭牌,可以用來逃避一切可能傷害我的事物。而且,沒人對我有怨言,至少家人、醫生、社會都容許我得過且過,我還能拿到一定的補助款,至少生活無虞。
明知自己跟社會日漸脫節,思想也越來越墮落,我卻有種奇妙的安心感,不願離開這樣的舒適圈。
作者介紹|阪口裕樹
1987年生於橫濱,千葉縣長大,立教大學社會學部畢業。不隸屬任何公司,憑自己的本事環遊世界,邊旅行邊在旅途中賺取生活費,並將這種生活方式稱為「自立旅行者」(Power Traveler)。
2012年開始從事網路行銷、聯盟行銷、個人媒體推廣架構等,只靠一台電腦就賺到穩定的收入之餘,還能自由前往海內外旅行。曾周遊東南亞和歐洲,與妻子達成環遊世界的壯舉後,目前定居大阪,2017年女兒出生以來,每年兩次全家長途旅行,同時致力於推廣「自立旅行者」的生活方式,期許能帶給更多人自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憂鬱擱淺的我,也想好好工作:一個憂鬱症患者從繭居在家到走向世界的重生之旅》(原標題:降低「幸福」的標準—二十三歲的夏天,我每天躺在自家床上度日)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