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寫了「面對理想你到底是『堅持』還是『固執』」一文後,陸續就有同學聊起相關話題。其中被問到最多的就是「自信」與「自大」的差異,今天就來聊聊我的解讀。
先說,我覺得這樣的思考很值得談,因為它不光是「名詞解釋」,而是牽涉到我們的人生決定。如果一個年輕人搞不清楚何謂「堅持」何謂「固執」,他很可能放棄了原本該堅持的目標,或者反過來,固執地抓著早該改變的行為不放。
最近剛好重溫電影《魔戒》,其中的「人皇」亞拉岡就很符合我心中「自信者」的形象。(我相信很少人會覺得這角色是個「自大狂」吧!)面對多到嚇死人半獸人大軍,他堅毅地握著寶劍與伙伴奮戰到底。所謂的自信,並不是覺得「自己一定會戰勝」的狂妄,而是對於「我要跟大家一起戰到最後」的這份自我決定,毫無懷疑。
所謂自信,就是對自我承諾的一種信心。
這與現實條件下最終的得失輸贏無關:我或許不能預測成敗,但對於我自己的行為我已經做好選擇,而且打算堅持到底。這樣的自信,出自於對自我的瞭解,以及對自我價值觀的堅持和自律。
想想西方文化真的非常在意「自信」的培養,除了《魔戒》,《哈利波特》中的三位主人翁:哈利、妙麗與榮恩也展現了自信的特質。
他們外表雖然並不強悍(或許妙麗除外),但他們對「守護朋友」這個價值觀不但毫無懷疑,而且願意為這個價值觀犧牲一切。相反地,幾位反派角色就被塑造成「處於優勢時很囂張」但「處於劣勢時很快放棄」的特質,畢竟「自大者」的行為受制於外部條件,而非內心的決定。
有自信的戰士在出征前想的是:「我會戰到最後一刻」而不是「敵人一定大敗」(請參考《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私生子大戰」一幕)。有自信的學生上考場前想的是:「我會盡力準備,爭取每一題的分數」而不是「我一定會考上第一志願」。有自信的球員上場前會想:「我要用盡全力想辦法贏球」而不是「對手今天一定被我慘電」。
你留意到了嗎?前一句是對自我的控制與要求,後一句則是對結果的預判。有自信的人不花時間去預測結果,因為他們知道那會讓自己患得患失,他們把決心跟信念全用在了對自己的控制上!(球員在賽前向對手叫囂,或以言語恐嚇則是種心理戰術,又是另一種情況)
在美國上班時,常聽到老美同事在重要簡報前說:「I did my part!」這意思是「我已盡人事(其他就交給上帝)」在職場混久了,我的經驗是,會講這樣話的人往往真的花了很多時間準備,雖然未必有十足的把握,但至少當下能做的都已經做了。
相對的,有人在重要場合前會大聲放話,強調自己都搞定了,接下來絕對沒問題,我們一定成功云云,我都會開始擔心,他是不是沒準備好,所以用自我激勵來掩飾內心不安!因為經驗告訴我,「自大」的泡沫往往來自於深層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