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根源到底什麼呢?不少人會認為他們自甘墮落、不願上進,缺少金錢之下,就連最重要的教育費都嚴重不足,導致下一代無法接受良好教育,讓階級複製無限輪迴,另外,也有人會說窮人是天生理財智商不足,不懂得賺錢的方法,但其實都不是!
一位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四年前在TED的演講中指出貧窮的真正根源,既不是天生理財智商不足,也不是缺乏教育資源,而是單純的「缺錢」。這裡所指的「錢」是指起步的基礎資金。長久以來,政府的扶貧政策提供的是權力者認為貧窮人口所需要的東西,卻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羅格‧布雷格曼在演講中指出了證據和解決方案,並用數據說明了解決方式的可行性。
貧窮並非一種人格缺陷
許多人認為,窮人總是做出許多糟糕的決定。數據中也表明,窮人借錢多、儲蓄少;抽菸多、鍛鍊少;喝酒多、飲食也不健康。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更曾經定義貧窮是一種「人格缺陷」,也就是一種個性上的缺失。這些人認為窮人該為自己的錯誤買單,也有人認為非窮人應該幫助窮人做出更好的決定。但這兩種觀念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前提:窮人們自己有問題。只要非窮人能夠改變他們、教他們何謂生活,他們就會聽從。羅格‧布雷格曼曾經也這麼認為,直到多年前他無意中看到了一份美國心理學家的報告。
報告內容指出,幾位美國心理學家穿越8000英哩來到印度,並在一群蔗糖農民身上做實驗。在每年的豐收季節後,蔗農會一次性獲得年收入的60%。這意味著一年裡一部分的時間蔗農較為貧窮,另一部份的時間則相對富有。學者們讓蔗農分別在收穫季節前後做了一份智商測試,研究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蔗農在收穫前的智商低於收穫後,降低了14個IQ值。這相當於一晚沒有睡覺,或者酒精的影響。
幾個月後,這項研究中的一個學者,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來到荷蘭與羅格‧布雷格曼會面。他們針對這個實驗探討關於貧窮的新理論:稀缺性心態,意思就是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且不限定是什麼事物,可以是時間、金錢、甚至是食物。
窮人會窮全因「稀缺心態」?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累積了很多事情需要處理,或是推遲了午餐時間、血糖急遽下降的時候,我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最直接的需求上,例如立即吃到三明治、五分鐘後要召開的會議或是明天要付清的帳單等。這時,長遠眼光(儲蓄、鍛鍊、飲食健康等)已經是一種奢侈。可以想像一下,一台全新的電腦同時運作十個大型程序,運作速度會愈來愈慢,出現運轉失誤,直到當機。這並不是因為這台電腦本身性能不足,而是因為它超負荷運轉。窮人面臨的問題就像這台電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智商不足所以做出了愚蠢的決定,而是他們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所有的人都會針對當下的需求做出非長遠性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