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台灣的藝術快消失啦!神像雕刻師傅道出最深感嘆:賺不賺錢不重要,功夫要留住

2017-10-23 12:11

? 人氣

臺灣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因時代變遷,經常受到開發與保存的價值衝突,其中,地方藝術的傳承更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下不被受到重視。所幸,作為臺灣文化古都之一的鹿港,在經歷許多國家先後的殖民,還能將家族所傳授的藝文保留下來,包括書法、工藝、南管、北管等等。

鹿港豐富的文化藝術資產中,神像雕刻是相當突出。其中,自清朝統治臺灣時期即來到鹿港的吳田,承襲泉州小西天神像遺風,1845年開始木雕工藝,傳至吳清波時得到了民族藝術薪傳獎。吳家的神像雕刻,不先前雕刻好,而是由吳家的雕刻師傅配合五行命理,包括買主的五官、生辰、肖屬、職業、年齡、八字、五氣,再決定要雕何種神祉來輔助買主的福氣。而除了這些深厚的思想之外,木雕師的技藝須非常的細緻,包括漆線必須纖細,也須掌握神像的神韻與顏色,以達到「神輔人福」與神像的質樸莊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目前吳家工藝傳至第六代吳翔宇。吳翔宇對於鹿港小西天神像技藝功夫的保存與延續十分擔憂,也對於現今充斥著許多已看不見的神像精神內涵感到憂心與無助。他感嘆道:「木雕、神像賺不賺錢已經不重要了,功夫要留住」。

被忽略的臺灣藝術

為什麼功夫會留不住?因為文化全球化意味著歐美化,於是臺灣的藝文場域中,出現了大型國際性展演及策展機制、美術史也以歐美為主的藝術史觀為共同的經典作品,各種前衛藝術的風格與運動是人們共同的藝術語言、學校裡頭所教授的是以西洋與中國美術為主的藝文課程,而臺灣的美術史的教育少之又少。

因此,臺灣藝術家所創作的文化藝術與在地的關係愈來愈薄弱,而臺灣既有的文化藝術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屬於主流藝文所認同的藝術,即被排除在當代主流藝術圈討論與重視之外。這其實與全球資本主義以及殖民歷史有關:大部分的國家需要與歐美各方面共同生存,甚至面臨著歐美國家大文化的衝擊。在這段全球化的歷史中,臺灣的地方藝術如同失語者。

臺灣的藝術文化正面臨全球化的洗禮,再加上臺灣先後面對鄭氏統治、荷屬東印度公司、西班牙、日本、中華民國等各種文明不同階段的輪替統治與移入,使得臺灣人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與時間並不多,也因此臺灣人對於自身的藝文為何也甚少去探究與掌握。

文化藝術向來都跟地方有密切的相關。印度人的音樂學、爪哇的舞蹈學、阿拉伯的賦詩法、約魯巴人的浮雕、阿貝蘭族的色彩亮麗的圖像等等。以約魯巴人與阿貝蘭族為例,約魯巴人相當重視線條的精準與品質,甚至把線條刻在人臉上,任其結疤,以代表宗族、美化個人、彰顯地位的意涵。約魯巴語言中,「文明」的意思即為有劃線紋飾的臉。而阿貝蘭族的繪畫美感,非常重視色彩特別是亮麗與鮮豔的顏色,但線條、抽象與形象畫之間的區別對阿貝蘭族來說則是毫無意義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