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心理研究:懂得自我同情的人,較不會陷入憂鬱情緒

2021-02-21 11:30

? 人氣

自我同情不會讓人越變越脆弱,反而能養成一種全然接納和善待自己的態度。(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自我同情不會讓人越變越脆弱,反而能養成一種全然接納和善待自己的態度。(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永遠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幹的勾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一句話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在他們看來,面對苦難和挫折時,同情自己就意味著迴避現實、逃避責任、降低標準和自我放縱。同情自己就會讓自己搞砸一切。

但同情自己真的就意味著在給自己開脫嗎?真的永遠都不要同情自己嗎?

也許恰恰相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自我同情」。

什麼是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是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你像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樣,友善、接納和充滿愛的對待自己。

自我同情不同於自尊,自尊可能會隨著我們的成功或者失敗而起起落落。而自我同情,卻是一種全然接納和善待自己的態度。它包括三個部分:

1. 不評判

當自己犯錯或者失敗時,我們很容易責備自己,有些人會拼命壓抑著情緒,覺得犯錯之後還安慰自己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另一些人則會認為自己很沒用,陷入不可自拔的低落中。

自我同情可以讓我們以一種「不評判」的態度對待自己,既不壓抑也不誇大我們的負性情緒,而這能夠幫助我們比較平靜的接納痛苦的想法和情緒。

2. 自我友善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文化,面對家人、鄰里、朋友的苦難,人們都很容易感同身受並施以友善,卻唯獨把自己排除在外。

自我友善意味著以溫暖的心態理解自己的瑕疵和失敗,不是一味地譴責和批評自己。就像對待陷入困境的朋友一樣,我們也可以被自己的努力和苦痛所打動。

對於自我友善的人而言,他們很清楚挫折不過是人生的尋常遭遇,有時候就算盡力了,壞事還是會發生。他們會欣賞自己的努力,包容自己所遭遇的苦難。

「同情不只與那些無辜的受害者有關,它與每個為失敗、弱點或者失策所累的人都息息相關。不言而喻,你我​​的生活就是如此。」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3. 共同人性

當人們經歷不幸的時候,往往會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體驗到這種不幸的人,好像這些不幸都是自己的責任。

● 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差勁?
● 為什麼只有我被人甩了?
● 為什麼只有我一無是處!

一遍遍重複只會讓本來就低落的情緒更加一落千丈。更可能的情況是,這些不幸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不足。

共同人性意味著,面對不幸的事情,告訴自己:「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會發生數以千計的失誤,很多人都會遇到不幸的事情。」

把自己的失敗經驗當作是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不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隔離。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提供)

同情自己就意味給自己開脫嗎?

可能有時候並非如此。自我同情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種坦然而接納的看待自己失敗的態度,不僅有利於積極解決問題,也有利於心理健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