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勒索的關係中,我們以(犧牲)自己的需要為代價,去關注別人的需要。通過對別人的讓步,我們為自己製造了一個短暫的安全假象,使我們得以棲身其中聊以自慰。我們避免了衝突和對立,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個建立健康關係的機會。
——《情感勒索》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
上周去看了最近熱映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男主弗雷迪和助理保羅在暴雨中的最後對峙,很是激動人心。前情提要是弗雷迪的前女友前來看望他,告訴男主她懷孕了,並且誠懇地幾乎帶著乞求地勸他離開渣男保羅。
當弗雷迪終於幡然悔悟,命令保羅從他的生活中消失時,保羅威脅弗雷迪,說他手上掌握著弗雷迪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同性戀取向、私生活混亂、紙醉金迷……幸好我們的男主還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保羅,當然之後他還是付出了很大的輿論代價。
保羅的威脅伎倆,正是典型的情感勒索。它明確地傳遞出一個信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有你好看的。
什麽是情緒勒索?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難以直接向別人提出要求,也會耍一些操縱的小把戲,比如說:「哎呀,要是有人把窗子打開就好了。」而不是說:「能請你把窗子打開嗎?」這些小把戲只要沒給雙方帶來不適,其實也無傷大雅。
而從日常的操縱轉變為極其有害的行為,有一條清晰的界限。即:「以我們的意願、健康和快樂為代價,不斷地利用操縱的手段來迫使我們妥協,滿足他們的要求,操縱就變成了情感勒索。」
因為情感勒索者深知我們有多珍視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了解我們的弱點,甚至熟諳我們心底的秘密。一旦他們自己的需求未被滿足,就會利用掌握的隱私來威脅我們,以讓我們妥協和讓步。
所以你會觀察到,情感勒索有6大典症狀:
要求:勒索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向勒索者提出要求。
抗拒:被勒索者認為要求不合理,感覺不舒服和抗拒。
壓力:勒索者對被勒索者施加壓力。讓被勒索者感到恐懼、內疚或者認為按照勒索者說的做,是自己的義務。
威脅:在遭到被勒索者拒絕後,勒索者威脅對方。如:分手。
屈服: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灼(可能是恐懼、內疚和義務感帶來的壓力),被勒索者壓抑自己的需求,屈服於勒索者。
重覆:需求、施壓、屈服的關系模式奠定下來,並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不過,很多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勒索,要比保羅對待弗雷迪的伎倆來的更加隱晦,不易察覺。
這是因為「情感勒索者會釋放出厚厚的迷霧(FOG),來掩蓋他們的行為,因而幾乎不可能看出他們是如何擺布我們的。」FOG就是情感勒索者的勒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