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大家都有過相似的經歷,在情緒來襲時候你會很衝動,向你身邊的人做出很多過激,不理智,本意並非如此的話,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當你冷靜下後,你會後悔,他會原諒你,但因情緒而起的這場風波留下的則是一段創傷的回憶。若很多時候缺乏對「情緒從哪來」以及「我要怎樣處理情緒」的思考,創傷的回憶可能會不停重複地上演,人可能會不斷陷入被情緒控制的泥沼,從而導致很多負面的結果。情緒對人很重要,一旦被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駕馭它們,讓它們幫助塑造更好地自己。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聊一聊情緒以及如何良性地管理情緒。
情緒與行為的關係
情緒與人過去的經歷、生活是分不開的,並且它幫助人從記憶中學習。當人的大腦記憶一件事情的時候,它不僅會記住事情本身,還會記住這件事情發生時候我們的情緒和感受。例如一個小時候常常因外表被他人嘲笑的人,他會感到挫敗、低自尊、抑鬱等等。在成人的生活中可能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漂亮的人,但是來自他人對他外表開的玩笑還是會激發這些負面的情緒記憶,給他帶來精神之痛。
除此之外,情緒還會控制人的行為表現或者反應。很多時候情緒對於人就像一個雷達系統,它試圖基於現實情境或者人的主觀體驗查找周圍的危險因素,並且對危險因素做出迅速的、相應的行為反應,保護我們免受外界傷害。杏仁核(amygdala)是大腦中情緒的主控中心,當我們感覺到恐懼、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無助的時候,被情緒影響的杏仁核會避開大腦的邏輯與理性思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對外界做出行為反應。這種現象被《EQ》的知名作者丹尼爾高曼稱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ghjacking)。
在當下的情境中,若發生了一些會引發我們回憶裡的創傷,以及相同恐懼感的事情(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激發點 Emotional Trigger),我們就會發生「杏仁核劫持」。基於未修復的過去以及未處理的失望情感來處理現在情境中的人和事情,做出對現實情況和發生事情的強度不匹配甚至過激的行為或者情緒反應,儘管我們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或者情緒反應被誇大(MacMannis, 2013)。換句話說,我們會把當下情景的人看作是曾經虐待、忽視、折磨我們的人,並且用非常強烈甚至過激的反應對待他們。
舉例來說,一個常常在工作中受挫,被批評的人回到家後可能會對家人偶爾對他的抱怨就大發雷霆。家人或許會非常委屈,或許會覺得他脾氣不好,也或許茫然無措不知為何這樣偶爾的抱怨就會讓他產生如此過激的反應。或許家人不明白,也沒向他尋求解釋的是抱怨這件事讓他產生的低自尊、被忽視和失落的感覺和在工作中被領導數落的感受一樣,在那一刻家人在他的眼中就成為了當時指責和批評他的領導,那些過去未處理的憤怒,恐懼,低自尊,失望,無助等情緒會爆發出來,甚至更加猛烈。不幸的是在生活中這樣的情緒激發點很多,而且多和人過去的創傷經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