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大家都有過相似的經歷,在情緒來襲時候你會很衝動,向你身邊的人做出很多過激,不理智,本意並非如此的話,或者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當你冷靜下後,你會後悔,他會原諒你,但因情緒而起的這場風波留下的則是一段創傷的回憶。若很多時候缺乏對「情緒從哪來」以及「我要怎樣處理情緒」的思考,創傷的回憶可能會不停重複地上演,人可能會不斷陷入被情緒控制的泥沼,從而導致很多負面的結果。情緒對人很重要,一旦被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駕馭它們,讓它們幫助塑造更好地自己。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聊一聊情緒以及如何良性地管理情緒。
情緒與行為的關係
情緒與人過去的經歷、生活是分不開的,並且它幫助人從記憶中學習。當人的大腦記憶一件事情的時候,它不僅會記住事情本身,還會記住這件事情發生時候我們的情緒和感受。例如一個小時候常常因外表被他人嘲笑的人,他會感到挫敗、低自尊、抑鬱等等。在成人的生活中可能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漂亮的人,但是來自他人對他外表開的玩笑還是會激發這些負面的情緒記憶,給他帶來精神之痛。
除此之外,情緒還會控制人的行為表現或者反應。很多時候情緒對於人就像一個雷達系統,它試圖基於現實情境或者人的主觀體驗查找周圍的危險因素,並且對危險因素做出迅速的、相應的行為反應,保護我們免受外界傷害。杏仁核(amygdala)是大腦中情緒的主控中心,當我們感覺到恐懼、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無助的時候,被情緒影響的杏仁核會避開大腦的邏輯與理性思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對外界做出行為反應。這種現象被《EQ》的知名作者丹尼爾高曼稱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ghjacking)。
在當下的情境中,若發生了一些會引發我們回憶裡的創傷,以及相同恐懼感的事情(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激發點 Emotional Trigger),我們就會發生「杏仁核劫持」。基於未修復的過去以及未處理的失望情感來處理現在情境中的人和事情,做出對現實情況和發生事情的強度不匹配甚至過激的行為或者情緒反應,儘管我們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或者情緒反應被誇大(MacMannis, 2013)。換句話說,我們會把當下情景的人看作是曾經虐待、忽視、折磨我們的人,並且用非常強烈甚至過激的反應對待他們。
舉例來說,一個常常在工作中受挫,被批評的人回到家後可能會對家人偶爾對他的抱怨就大發雷霆。家人或許會非常委屈,或許會覺得他脾氣不好,也或許茫然無措不知為何這樣偶爾的抱怨就會讓他產生如此過激的反應。或許家人不明白,也沒向他尋求解釋的是抱怨這件事讓他產生的低自尊、被忽視和失落的感覺和在工作中被領導數落的感受一樣,在那一刻家人在他的眼中就成為了當時指責和批評他的領導,那些過去未處理的憤怒,恐懼,低自尊,失望,無助等情緒會爆發出來,甚至更加猛烈。不幸的是在生活中這樣的情緒激發點很多,而且多和人過去的創傷經歷有關。
這裡對創傷的定義是廣義的,生活中任何會讓人體會到失去、被拒絕、孤獨、害怕、低自尊、茫然、焦慮、恐慌、不被愛、抑鬱等等的負面情緒的經歷都可能成為人生的創傷。這些真實的創傷體驗來源多樣,而且對人的影響程度不一。舉例來說,重到童年陰影、家庭暴力、親人離去;輕到他人辱駡、生氣時候的冷暴力、不愉快地分手、嘲笑、取綽號等等的經歷都會成為創傷。若缺乏良好的對情緒的自我認識、心理干預和引導,這些創傷與其相關的負面情緒會不斷發展,繼續危害當下的人際關係,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提高情緒認知的第一步,人首先要知道一些“情緒來了”的徵兆。
被情緒左右的一些徵兆
●情緒往往來的非常突然,就如憑空發生,不可預見。
●被情緒控制的人往往會在被激發的時候展現出很強烈地情緒反應,這種感覺就如同瀑布傾瀉,洪水泄閘一般。
●這種強烈的情緒往往會和真實發生的事情強度不匹配,而且當事人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被誇大的情緒。情緒研究顯示在事後回想起被情緒控制的瞬間,當事人都會顯示出後悔,慚愧等情緒。
●當事人本身會感覺到身體因為情緒的激發而產生的變化,例如由於身體得到腎上腺素激增,你的心跳會加快,血壓會升高,臉會變紅,會開始出汗。
被情緒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接納自我,等待和靜心
很喜歡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經文的字面意思是:怎麼能讓(水中的)混濁和動盪停止?靜下來沉澱,自會慢慢清澈。
水就像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日常意識狀態下,我們會因過去的創傷產生各種思緒和情緒,這些就像水中的塵埃,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混濁。控制情緒,最重要技巧是自我接納,等待和靜心。自我接納要求人不加評判,溫和、好奇、善意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以及我們所有的情緒。這樣愛意地覺知可以幫我們提高自我覺悟,樹立更加清晰的對所發生事情的覺知。只有接納了之後,情緒才能塵埃落定,人才能夠心如止水,慢慢地恢復清澈的心智和理智。
活在當下
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停止說話或者做出任何行為,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左右,學會「活在當下」。學會認識過去心理創傷所產生的情緒是我們的“當時的情況”,積極地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狀態,我們可以回顧從前,並從中學習。活在當下是一種可以通過正念冥想訓練而習得的能力。正念(Mindfulness)練習可以幫助壓力管理和情緒管理,哈佛大學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堅持練習正念冥想八周的人,腦中杏仁核顯著地小於未參加正念練習的人,這說明了他們更少地體會到焦慮或者其他負面的情緒壓力。而且,腦部掃描的結果還顯示參加正念練習者的大腦額前頁皮質(Prefrontal Cortex)中的灰色區(Gray Area)域有明顯增加。因為大腦額前頁皮質的主要作用是邏輯思考以及做出理性決策,所以練習正念可以更好地幫助個人在生活中避免被情緒劫持,更加理性和邏輯地做出人生選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簡單的技巧也可以幫助我們管理情緒,包括:
●通過一些良性的,建設性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宣洩情緒的方式十分個人化,寫作,痛哭,戶外運動等都是良好的方式。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式而找到最適用於自己的一種。
●真誠,信任,開放的與他人溝通。很多時候我們在被情緒控制時候所說出傷人的話表面上很傷人,但背後往往都是在告訴對方自己內心的聲音和自己曾經是怎樣被人對待的。這些情緒若是用怒吼,發火等方式宣洩出去,對他人和對關係造成的會是創傷。但是反之若用一種平靜,真誠的溝通方式告訴關心你的人你的生活裡發生了什麼創傷,在創傷中你的情緒,感受,你的無助和痛苦,你得到的更多會是來自他人的同理和支持。
●制定一些溝通規則。真誠的向他人告知你有情緒的困擾,告知他人在發現你有被情緒控制的先兆時及時地告訴你,制定一些溝通規則如“當你發現我情緒上來時,一定要和我說‘現在並不是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冷靜一會兒再說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若情緒已經脫離了自我控制,並且威脅到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一定要尋求心理諮詢幫助。
我們在生活中的種種創傷經歷都塑造著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行為,可不幸的是很多時候因為生活的壓力,文化的影響如對權威的崇尚,社會因素等其他種種原因,這些會給我們帶來負面感受的經歷都被「正常化」或者「壓抑」了。這些負面的精神壓力就如越積越厚的霧氣,擋住了我們去發現真實的情緒自我和我真正的需求,讓我們一再的陷入「我為什麼會這樣」的迷局。
Nicholas Sparks在其小說《At First Sight》中說過:
“讓人心碎的情感反應同時也會是治癒心碎的最好良藥。”
“The emotion that can break your heart is sometimes the very one that heals it...”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僅僅是把每一次情緒來臨看做是自我成長的機會,跳出來靜靜的觀察它,用自己的力量撥開心中層層迷霧,去和那個最真實的“情緒自我”對話。不責備自己,去探索自己對於愛和安全感的需要,向信任的他人訴說自己真實的故事和真實的情緒,他人的同理與支持將不在讓你孤獨的情緒自我感覺到孤單,從而塑造一個更好的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什麼值得想(原標題:你在控制情緒還是被情緒控制?|情緒的心理學解析)。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