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居然藏在電話亭?他奔走5年蒐集全台特色廟,揭開最驚奇的台味風景!

2017-11-03 17:40

? 人氣

台灣人視而不見的小廟,在建築師賴伯威眼裡卻是特色風景,跑遍全台蒐集。(圖/野人出版提供)

台灣人視而不見的小廟,在建築師賴伯威眼裡卻是特色風景,跑遍全台蒐集。(圖/野人出版提供)

台灣居然有這麼多千奇百怪的廟,你注意過嗎?台北士林的天德宮是一座升降廟,坐落河堤邊的它擁有驚人的環境適應力,遇上大雨時可像電梯一樣舉起自己,避開洪患。另一座位於士林的百齡寺也很厲害,小小的廟體下裝了四個輪子,像夜市攤販一樣,遇到特殊狀況可以隨時推著走。除此之外,甚至還有地下廟、池中廟、電話亭廟等各種匪夷所思的案例,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升降廟(圖/野人出版提供)
升降廟/台北士林天德宮:寄生於河堤位置的最下層,卻有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升降裝置,在面對大雨洪患時能舉起自己。為多尊落難神明而建,全廟以鐵板製成,重達14噸,最高可升至7M高的堤頂高度。充分反映出台灣人在面對洪患的壓力下,所展現的驚人創意。(圖/野人出版提供)

名副其實的「三步一大廟,五步一小廟」,雖然廟宇在我們居住的島嶼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只會注意知名的氣派大廟,那些在夾縫中生存的廟宇總是被人忽略。它們擁有絕佳保護色,大隱隱於市,即使偶然瞥見,人們往往也見怪不怪,沒看出其中精彩。

慧眼獨具的是建築師賴伯威,他組織團隊展開地毯式搜索,特別將這些建在特殊基地上的廟一個個找出來細看、畫下建築圖紀錄並集結成書,還給了它們一個響亮名號——《寄生之廟》。這次,鎂光燈終於打上身,寄生於台灣各地的廟粉墨登場,卻絲毫不遜色,扎根在各種不可思議的基地上,張牙舞爪地展現萬千姿態。

台灣人看很尋常,外國人覺得超神奇!一個意外發現,引他回台蒐集寄生廟

賴伯威說,寄生之廟的靈感來自萬華的水簾宮。2010年,剛好上海公司的工作營辦在萬華,回台偶然發現基地旁一座廟被「夾」在高架橋和河堤中間,仿若寄生,頓時就覺得這真是太有趣了!為何它能如此堂而皇之地違建、「不合理」地存在?心裡一直想做台灣都市研究,為故鄉做點事的他,終於碰上了適合的題目,如獲至寶。

貼牆廟(圖/野人出版提供)
貼牆廟/萬華水濂宮:位於城市的邊界與基礎設施交會地帶,廟體與義警協勤中心相鄰,走進廟裡才發現,其退縮出一個極窄的走道空間,並與義警協勤中心後門相通,連同以五金行為主的商街,皆位在環河南路橋下的人行道上。(圖/野人出版提供)

「台灣人看很尋常,但外國人一定覺得超神奇!」或許,就是因為在海外住了數年,賴伯威回來換上了新鮮眼光去觀看熟悉的土地,才會突然發現這隱身城市裡的奇景。他很肯定的說,寄生之廟幾乎可說是台灣獨有的景觀,值得重視。因工作關係待過很多中國城市,他察覺中國民間的廟大多在文革時被破壞殆盡,如今已極少見。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城市雖同樣有路邊廟宇,但沒有一地的廟像台灣這般神奇、特殊,以各種稀奇古怪的姿態寄生,甚至能遊走於合法與非法的邊界。

直到2013年受聘回台,放在心裡的想法才終於有了實踐的機會。不靠任何政府或是學術資源,賴伯威聚集了七、八十個人有興趣的年輕建築人,用業餘時間自發進行寄生之廟的蒐集。他們像是探查稀有物種的生物學家一樣嚴謹有序,為這些廟拍照、繪圖、分類,甚至還設定了廟的屬性,並建立一套分類總表,以域、界、族、系、支、子將這些寄生廟層層分類,歸出合共108種寄生型態。最後,精挑細選出36種,加上一個特別案例,收錄於書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趙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