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把胃切掉一大半了,為何還會復胖?醫生:還要做到這些事情,才能永保健康身型

2017-11-09 10:30

? 人氣

肥胖是百病之首,但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5時,就要小心病態型肥胖所引起的死亡風險。醫師指出,肥胖和體重超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吃進的熱量與消耗熱量失衡所致,若已是病態型肥胖,減重手術可能就成為找回健康的關鍵,但提醒仍會有術後肥胖危機,成功關鍵則是在於飲食與運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張健輝醫師指出,肥胖除了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導致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痛風、冠心病、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疾病;國人10大死因中,即有8項死因與肥胖有關。

病態型肥胖 死亡風險高

一般對於肥胖的定義,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為評估標準,成年人最健康的BMI值為22,若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3為過重,超過27為肥胖,若超過35則為病態型肥胖。而針對病態型肥胖,醫師多會建議用代謝減重手術來降低併發症風險。

目前代謝減重手術有:胃袖狀切除術、胃繞道、胃束帶摺疊、胃折疊、胃束帶及胃內水球等。其中,胃袖狀切除手術僅適合BMI值超過37以上病態型肥胖,或BMI值32以上合併有代謝症候群,經藥物治療達半年以上減重無效者,其餘民眾並不適合。

胃袖狀切除術 適合病態型肥胖

台北慈濟醫院日前收治1名28歲的羅姓男子,身材高壯,體重高達136公斤。因脊椎疼痛,到醫院骨科就診,醫師檢查發現患者的脊椎鋼釘有些鬆脫,需要手術調整,卻因體重過重無法執行手術,當時BMI值為43,且有三高病史。

之後會診「健康體位管理中心」,做各項評估後,經家屬同意為患者做胃袖狀切除減重手術,預後狀況良好,BMI值大幅降為24,之後配合正常飲食作息,目前患者的體重已降至74公斤,血糖也明顯降低,脊椎疼痛的狀況幾乎不存在。

降低胃袖狀手術後復胖風險 靠飲食運動

張健輝醫師強調,胃袖狀手術是將原本袋狀的胃囊切除約7至8成後,再縫合成細袖狀,可靠傳統開刀手術或微創內視鏡手術完成。由於術後胃部容量縮減,患者常自覺食慾降低,當熱量攝取受到限制,就可達到減重的目的。

不過,臨床統計發現,胃袖狀手術3年後,仍會有5%至10%的復胖危機,最主要是患者的飲食行為與心理狀態影響所致,因此提醒患者,術後平日仍需做好飲食控制、搭配規律運動,並持之以恆,才是減重成功王道。

文/ 張世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華人健康網(原標題:胃袖狀切除術後可能復胖,減重成功關鍵在….)
責任編輯/ 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