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臺灣的我們,過去一年多以來雖然已經歷疫情的挑戰,但整體社會民生受到的衝擊比大部分國家輕微許多。從2020年一月以來,我們體會到疫情帶來的全球重大改變:國際旅行迅速萎縮、人之間的距離實體活動的關鍵考量、遠距生活概念的軟硬體與晶片成為商業熱點,還有各國面對疫苗供需與施打與否的糾結。
不過,這一年多以來,在疫情之中,世界也醞釀著一個許多臺灣人沒什麼感覺的重大關鍵趨勢:各國陸續宣布國家層級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聽的「淨零排碳」(net-zero carbon emission)。
2020年初疫情造成全球許多地方封城與停工,碳排放一定也下降了,氣候變遷的壓力不是應該緩和一些了嗎?為何各國還要相繼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呢?我們得先瞭解一個背景資訊:雖然去年全球碳排放因疫情一般預計下降了約7%,但影響全球地表均溫真實的指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去年達到了418ppm的新高,預計今年2021年就會突破420ppm了。
美國航空與太空總署NASA在今年1月份,宣布2020年與2016年同為人類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還有,隨著大家已經習慣疫情生活,進入新常態了,2021年的碳排放很可能繼續上升。
世界除了忙疫情之外,還在忙另一件事
「碳中和」或「淨零排碳」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各種「逆向工程」的方法扣除,包括把碳從大氣中捕捉回來,或透過碳交易購買碳信用(carbon credit)來進行補償(offset),降低碳排放的數字記錄,而達到「淨」碳排放降低為零。當然,有不少的學者專家與機構批評這僅是「帳面上」的減碳,並非實質的減碳。不過,這已經是目前的經濟機制中最有效的方式了,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2019年11月,在COP25馬德里會議之前,歐盟宣布2050年達到碳中和,但因為歐盟是減碳模範生,這可以預期的宣告並未引發太多人的關注。不久之後,疫情就來了!相信2020年期間,多數臺灣人關注的都是疫情和衍生的各種新聞,譬如防疫成功的自豪、「護國神山」的股價上升。
2020年9月22日,歐美正陷入疫情地獄之時,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聯合國會議中,以視訊宣布了中國大陸將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諸多國家一時反應不過來,對於這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又是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抗對象宣布這似乎超過其能力限制的目標,歐美國家與世界主要智庫的反應多為不看好,或選擇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