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玄關東京車站,一直都有「東洋第一站」之稱,這個歷史超過一百年的車站,共有15個月台30股道(其中在來線9個月台18股道,新幹線5個月台10股道,地下鐵1個月台2股道),平均每一天有超過4100班列車經過或是發著,共有120萬人次進出這個車站。每次來到東京車站,都會看到這棟龐大的紅磚建築,聳立在丸之內口,可以說這棟美麗的建築已成了東京的代表性建築之一了。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全力西化,因戰略與民生需求,所以明治政府決定引進當時最先進的運具–鐵道,作為日本國力的展現。1872年,日本最初的鐵道新橋至橫濱通車,快速舒適的抵達兩地,也讓當時的日本人嘖嘖稱奇,各地紛紛開始鐵道建設。1889年,東海道本線新橋至神戶全線通車,由日本鐵道(之後被國鐵併購)所興建的東北本線,當時也已經從上野延伸到一ノ關。
當時鐵道省為了將這兩條南北大動脈串聯起來,因此趁著東京正在進行市區改正計畫,所以預定將興建一條高架鐵道,並在1896年第九屆帝國議會當中,正式通過這項鐵道計畫,同時也附帶決議,將在新鐵道沿線,興建一座新的大型車站,並稱為「中央停車場」。這項鐵道建設計畫確定之後,便開始尋找興建的地點,最後選定的地點,是位於皇居(當時稱為宮城)和田倉門前的丸之內地區。
為何會選在此處,除了因為地點距離皇居相當近,便利天皇等皇族搭乘,更因為此地過去是沼澤地,在明治維新之後,被三菱透過關係取得,並且進行土地改造,成為大片準備開發的用地,而三菱也很大方的捐出用地,興建中央停車場。當然三菱也因為此舉,讓丸之內一舉成為日本甚至於世界的商業重鎮,便利的交通,讓許多大型公司都將本社、或是駐日分公司設置在此,只能說當年的決策,影響後世真的相當大了。
地點選定之後,便開始著手興建站體,最初中央停車場是由1898年開始受聘於日本政府的德國籍技師法蘭・巴特茲(Franz Baltzer 1857-1927)所規劃,巴特茲設計的車站,是一座具有入母屋造的屋頂與破唐風出入口,而建築本體卻是西洋建築的大膽設計,濃濃的和風建築風格算是相當特別的。然而1903年巴特茲結束任期返回德國之後,中央停車場的建設計畫,改由當時日本建築界的大老辰野金吾,接手整個中央停車場的計畫,並且一改原先巴特茲的和洋混合設計的建築風格,主張改為純西洋的建築型態,畢竟這才是辰野所拿手的,也符合當時東京大力建設純歐風建築的風格。
經過各界討論與意見整合之後,辰野共提出三個方案,前兩個方案為了突顯皇室權威,因而具備中央高塔,但因當時日本與俄國因利益衝突而發生日俄戰爭,最後日本以東方島國之姿,擊潰了傳統歐洲列強,不但國際地位提升,日本國內也因戰勝歐洲人,而提升了國家意識,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辰野金吾提出了第三個方案,不但將建築本體由前兩案的一至二樓設計,改為三個樓層,也取消了中央高塔,保留兩側的圓拱頂的結構,讓整個車站建築規模,更加宏大,並藉由這座車站,展現出亞洲第一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