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中,主角由將軍淪為一名角鬥士,不斷擊殺其他角鬥士,最終進入羅馬鬥獸場,與皇帝決一死戰。不過,真實的角鬥士比武,並不是必有兩雄必有一死的決戰,反而帶有體育競技色彩。
羅馬角鬥士真的以命相搏?
前法國警察及柔術教練 Brice Lopez,27年前開始研究角鬥士的盔甲武器裝備。一件事令他愈發不解:持盾、綁上金屬護腿護臂、青銅裝甲覆蓋全身及頭部 —— 角鬥士的防護裝備堪比戰場上的羅馬士兵,手上的劍卻往往只有1呎長(30.48 厘米)。Lopez 質疑:「有人會穿上20公斤重的裝備,但用小刀戰鬥嗎?」
Lopez 得出的結論是,角鬥士們上場不為殺死對手,而是力求彼此存活。他的見解與部分人士「戰鬥通常以死亡告終」的說法相左。現時 Lopez 營運研究與重演古羅馬表演活動的公司 ACTA,他接受國家地理頻道訪問表示,角鬥士們經過長期訓練,作華麗戰鬥,大部分人都沒有死在賽場上。報導指,每10名上場的角鬥士,就有9人能存活,繼續戰鬥。
古羅馬各地部分出土藝術品顯示,當角鬥士就位時,現場音樂家會演奏樂曲暖場,戰前會有比賽贊助人或戰鬥編排者帶領他們繞場遊行,頭盔和武器亦一同抬進場。角鬥士比賽亦有負責維持公正的裁判。荷蘭一個出土小型鍋盆,就描繪一名裁判舉手示意停止比賽,讓一名助手為斷劍者拿來一把替換劍。法國阿爾文物博物館(Musée Arles antique)歷史學家 Alain Genot 解釋:「失去武器不會令你輸掉戰鬥。試想像,角鬥士格鬥是一項體育賽事,當中必有比賽規則。」
比賽模式亦經過精心安排。例如,一個身手敏捷、近乎赤裸的角鬥士,只裝備了一張網、三叉戟及小刀,但對手可能是一個穿上 20 公斤重裝甲的笨拙戰士。經驗豐富的角鬥士與其他同樣老練的人作賽,新手們則互相爭鬥。聖安德魯斯大學考古學家 Jon Coulston 指,職業生涯愈長,生存機會也愈大,因為所有老手背後都代表多年訓練。而且,訓練有素的角鬥士充滿投資價值。假如角鬥士在賽場上被殺,該場戰鬥的贊助人,要對其主人作全額賠償。紐約大學藝術史學家 Katherine Welch 認為:「這些久經訓練的人甚具價值,沒有人會想白白浪費。 10對人戰鬥,可能會有1、2人死亡。」
雖有記載角鬥士比賽的銘文寫上「戰鬥至死」(sine missione)、「使用鋒利武器」(arma acuta),但相關文字其實反證這類以命相搏的戰鬥十分罕見;亦有另一種觀點認為,sine missione 只是明令戰鬥須以明顯的勝利結束(敗者死亡)。當然,角鬥並非單純的娛樂,古籍也記載,勇敢戰鬥甚至因此死亡的角鬥士,強化了羅馬人推崇的男子氣概。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約在公元前50年寫道:「當被判罪的人以劍作戰,沒有更為堅實的訓練,比得上親眼見證痛苦與死亡。」
角鬥士就像「性感搖滾明星」,可惜仍是羅馬社會底層
同時,只有少數角鬥士是罪犯或戰俘,多數人都是拳擊手、綜合格鬥家或足球員出身的職業戰士;競技場外,部分人還有家庭生活。角鬥士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訓練或比賽表演上,表現英勇者,可以成為受歡迎的英雄人物,囚犯甚至能重獲自由。文獻資料亦表明,角鬥士可以是有利可圖的職業。西班牙塞維利亞郊區小鎮 Italica 的羅馬廢墟,有一塊大型青銅碑 Tabula Gladiatoria,上面刻有公元177年頒佈的法令。當中列出「最高級、最具觀賞價值的一名角鬥士」,可以賺取高達15,000塞斯特斯銅幣(sesterce),相當於一名羅馬士兵的年薪。
Welch形容角鬥士們「就像性感搖滾明星」。色雷斯人 Celadus 便曾是龐貝城一名前途無限的新晉角鬥士。根據龐貝古城的塗鴉,載頭盔的 Celadus 曾連捷三場,贏得一眾少女歡呼。當地出土的銘文也提到,角鬥士團會揮舞手中劍刃,從一個城鎮走另一個城鎮,通常都有忠實擁躉隨行。龐貝城牆外又有一則廣告,希望在3天內徵求 20 對角鬥士,前往北邊 20英里(約32公里)外的城市諾拉(Nola)對決。
儘管受大量擁躉歡迎,但羅馬等級森嚴的社會裡,角鬥士仍跟妓女、皮條客及演員一樣,位處社會最底層。按照律法,角鬥士只是財產而非人。他們還有可能會被出資安排戰鬥的人心血來潮殺掉。哈佛大學古典學學者 Kathleen Coleman 形容:「這就是羅馬人看待角鬥場的方式。」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羅馬角鬥士真的以命相搏?)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