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神保町的「台灣豆乳大王」,經理阿久津Ayumi便表示,店周邊環境大多是辦公大樓以及出版社。除了盡可能地符合上班族需求,調整營業時間以午餐為主之外,在東京疫情減緩後,更打算延長營業時間到晚上。
喜喜豆漿的老闆野崎先生,本身就經營連鎖餐飲,加上自己非常喜愛台灣,除了豆漿店,他也在蒲田開了一家台式居酒屋「美美小吃」,販賣雞排、滷味等台式餐點。
即便現在是台灣風潮當紅,台式早餐的發展仍有相當的侷限性,也讓這些經營者不得不另外找出路,以增加更多商機。此外,也有將台灣食物精緻化,希望能夠引領潮流。目前以外送為主的Japan Baoger,就努力推廣台灣傳統美食「割包」。
Japan Baoger的代表劉諮璘便認為,大家所習慣的割包,在日本的中華街算是相當常見,但因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消費時段跟台灣不同,主要是夜間甚至宵夜,而且客源大多是年輕族群。劉諮璘曾投身日本外食業,後來自行創業時,便將割包定位成「台灣漢堡」,因此內容物除了傳統的控肉之外,還增加了鹹酥雞、臺式燒烤等口味,吸引喜愛嚐鮮的年輕人。
不過傳統豆漿店的客源分佈則更加廣泛。有趣的是,鹹豆漿店大多是日本人所經營,這些熱愛台灣的店主,主要還是因自己喜歡台灣,而欲分享自身的台灣飲食經驗。倒是像台式早餐麵包、台灣割包等,對日本人較為特殊的台式早餐,反而都是旅日台灣人經營。
至於台灣人常見的清粥小菜,則又是更深層的文化挑戰。清粥對日本人而言,是生病時才會在家烹調給病人吃的食物。因此,早餐種類的侷限性,就成了台式早餐想要在日本發展的一大阻礙,即便在這幾年日本陸續出現了不少台式早餐店,但未來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即便如此,未來台式早餐的發展,不少經營者都表示樂觀,喜喜豆漿的野崎先生便表示,他的顧客有不少是住在附近的民眾,一開始並不知道他的早餐店是賣什麼,只因為看到外頭排隊而好奇地詢問,沒想到就此成為常連客,阿美麵包的游政豪也有相同經歷,逐漸有越來越多的當地顧客會跟他購買台式麵包。
近年來日本結婚率越來越低,根據日本政府統計,2019年的結婚率只有1970年的一半,這代表著日本單身族群逐年增長,外食人口也將越來越多,未來飲食習慣的改變,或許將帶來日本早餐的革命。台式早餐店開始有在地化傾向,有朝一日,或許台式早餐店將會內化成日本社會的新文化。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nippon.com,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原標題:疫情逆風下的成長:台灣式早餐在日本的艱苦進軍
撰文/陳威臣,臺灣駐日媒體特派,自由撰稿人,前資深政治幕僚。1972年生,從事政治工作20年,2016年來日,現居東京,執筆文章以日本政治及社會情勢觀察、日本文化與臺日交流、鐵道趣味為主,作品發表於「上報 UP MEDIA」、「轉角國際 udn Global」、「想想論壇 ThinkingTaiwan」、「思想坦克Voicettank」、「文化總會新活水」等媒體。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