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逆流到食道,會有火燒心、胸口悶、不消化等症狀,什麼原因會引起胃食道逆流?如何保護胃部,坊間卻存在不少迷思。像是有一說:「胃食道逆流不能喝茶?」、「胃食道逆流不能吃酸度較高的水果?」、「胃食道逆流、胃不好,是不是要少吃麵包?」到底真實性如何,讓營養師一次破解6大迷思。
營養師李婉萍針對大多數人關心的護胃飲食問題進行蒐集,並從營養學理論、多年臨床經驗,再加上科學文獻的整合,幫助大家一一釐清真相,真正吃對食物,遠離胃食道逆流與胃不適的威脅。她在《護胃聖經台灣版》新書中提到以下常見胃食道逆流6大迷思:
迷思一:有胃食道逆流的人,不能吃酸性水果?
水果是健康飲食裡很重要的一環,但目前已知某些水果會使一部分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加重症狀,特別是酸度較高的橘子、柳丁、柚子、檸檬、萊姆等柑橘類水果。不過,有些文獻也出現了不一致的結果,像是一份2017年針對伊朗成年人所做的水果蔬菜攝取量與胃食逆逆流症關係的研究,發現食用水果和蔬菜越多,發生胃食逆逆流的風險越低,而這些研究對象的水果清單中也包含了柑橘類在內。
另外,口感略帶酸味的百香果,有研究指出,不論是做為胃潰瘍的預防,或正在治療胃潰瘍症狀時都可吃。但是若從臨床營養角度來看,食用後的反應會因人而異,急性疼痛期時還是先避開比較好。
至於吃起來同樣酸酸甜甜的奇異果,則有研究表明它是所謂的「低FODMAP(低腹敏)」飲食,也就是不容易產生寡糖而引發脹氣的食物,能有效緩解腸躁症和治療功能性便祕。文獻指出,有便祕型腸躁症的受試者在每天食用2顆奇異果,約連續4週的時間便能觀察到腸道功能獲得了改善。
迷思二:胃食道逆流、胃不好,是不是要少吃麵包?
許多患有胃酸倒流症狀或胃不好、容易脹氣的人,都會糾結自己是否該遠離麵包,其實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著吃」、「適量吃」,也就是選對麵包種類且避免吃太多。通常,經由老麵發酵或發酵時間較長的麵包,和採取快速發酵法的麵包相比,前者引發胃食道逆流的機率較低。而像是紅豆、奶油這一類又油又甜的麵包,或是時下非常流行的生吐司,恐有添加較多鮮奶油的疑慮,建議此時宜選擇一般吐司,相對油脂含量較少,可能會比較適合。
如果是以精製白麵粉做成的麵包和全麥製品來比較,以完整穀粒製造、含有纖維的全麥麵包會較為有益。一項2018年的研究指出,當一個人在飲食中攝取越多纖維,出現胃酸倒流的症狀也就越少;若選擇吃纖維含量較高的麵包,其發生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將比吃低纖維含量麵包者減少50%。
迷思三:胃食道逆流不能喝薄荷茶,但可以擦薄荷精油?
薄荷精油有益於消化道系統,對於胃腸不適有緩解作用,是可以使用的。尤其是感到脹氣不舒服時,把經過基底油稀釋的薄荷精油擦在肚子上輕輕按摩,能夠舒緩症狀。不過,如果是食用薄荷,作用則剛好相反,因為薄荷會使包含括約肌在內的食道肌肉鬆弛,導致胃酸或其他殘留食物往食道回流,加重胃食道逆流現象。所以,包括茶飲、巧克力、口香糖或糖果等任何含有薄荷的食品,都不宜吃。
迷思四:喜歡喝茶的人,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嗎?
的確有研究發現,若茶飲的濃度和飲用頻率較高,可能會對胃食道逆流有比較不好的影響。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隨族群或人種的不同會有差異,如東亞國家地區的人喝茶會提升胃食道逆流風險,但中亞地區的人卻可能是有助降低風險的。一份台灣研究則發現,頻繁的飲酒和喝茶會增加台灣男性發生無症狀逆流性食道炎(asymptomatic erosive esophagitis)的風險。
因此,臨床建議是,當經由腸胃鏡檢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同時病人也有喝茶習慣,通常會先請患者暫停喝茶。當前對於胃食道逆流者攝取水分,一般醫界還是認為喝白開水是最好的選項,水量依現有體重計算,每公斤需30至40c.c.,其中茶的比例不可超過一半。此外,若要喝茶,一天應以兩包茶包為限;假如是使用茶葉應採取所謂「老人茶」泡法,也就是茶葉量少且拉長時間浸泡的方式。不過,要是正處於胃食道逆流發作期,還是不宜喝茶。
迷思五:有胃食道逆流的人,可以喝酒嗎?
在國外確實有人針對幾種大家常喝的酒類做了和胃食道逆流相關的研究,以結論來看,白酒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相對更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並且也會延長胃食道逆流發生的時間,啤酒造成的影響次之,最後才是紅酒。然而,隨著每個人飲用的份量不同,發生的反應也會有所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原則上,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無論是哪一種酒精性飲料還是盡量避免。
迷思六:吃完下午茶,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現象?
主要原因還是出在食物的種類。由於大多數下午茶都是甜點搭配咖啡或茶的組合,這些都是觸發胃食道逆流的飲食因子,特別是含有高量油脂的甜品,例如酥皮點心、焗烤、鮮奶油蛋糕等,更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除此之外,若是選喝檸檬汁或薄荷茶,也可能會引發不適。不含咖啡因的花草茶,或許會是比較理想的飲品選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華人健康網(原標題:胃食道逆流不能喝茶、吃酸性水果?營養師揭胃食道逆流6大常見迷思)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