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勞動條件不佳,可以溯源至1980年總統卡特簽署的「汽車運輸法」(Motor Carrier Act),是當時美國放鬆管制政策的一部份。在那之前,卡車司機是美國藍領階級的夢幻工作,受到工會的保護,薪水比同樣有工會的鋼鐵或汽車工人多20%,許多人一入職就做到退休。
不過,自從汽車運輸法推行後,政府大幅降低對卡車業收入的管制,費率的決定權落入承運人、貨運經紀人手中,導致司機勞動條件惡化。
全球化讓物流供應鏈的其他部分,經過整併後規模不斷擴大,只剩卡車業依然很分散,大都以各別公司形式存在,面對貨運經紀人、託運人等掌握的大數據,以及制訂價格的權力,是沒有談判籌碼的。
那麼,提高薪水會是司機荒的解方嗎?司機人力的需求,恐怕不會是暫時的。
全球商業正從實體賣場走向高度電商化,而電商對物流運輸的依賴遠高於實體零售。提高薪資或許可以暫時吸引到人力,但根深蒂固的產業問題如果不解決、卡車司機如果仍是不被保障的職業,缺工會持續惡化,直到更嚴重的供應鏈卡關出現。
★母親節限時活動★ 加入風傳媒訂閱會員,版面零廣告、閱讀更專心,前100名立贈AHC煥白保養組!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