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持續監控而非忽略由高傳導通道所傳遞出來的破綻(例如手指動作),是因為不管這些通道的效率或傳導力再高,在正常的情況下,說謊者也可能難以控制,因為說謊者在努力維持說話內容的合理性與可信度時,還會試圖想掌控所有的通道,控制所有可能的破綻;要同時做到這些事情,會對大腦造成認知負擔,導致說謊者行為失控,露出破綻。畢竟人類的腦力有限,能同時處理的任務量也有限。
若以貨幣概念來解釋,試想:若大腦中隨時都有一百元可以支配出去、進行不同的任務,為了避免謊言露出破綻,說謊者必須謹慎分配任務價值,分配的可能性如下:
五元:處理與謊言無關的例行事物,例如回應周遭噪音、口渴或是注意體溫。
五元:確保不會頻繁眨眼。
十元:控制手部肢體動作。
十元:控制下半身肢體動作。
十元:確保眼神真誠度。
十元:控制語速及說話內容。
十元:思考若謊言被戳破後的下場及處理相關壓力。
四十元:處理回應他人問題的訊息內容,組織具有可信度的謊言、隱瞞真相。
總值:一百元
上例是以當事人運用百分之百的專注力來掩飾謊言為前提,這些數字會因個人情況及事件情節而有所不同。
如果說謊者經過長時間訊問,必須不斷回想先前的謊言,並且不斷製造符合謊言的新訊息來遮謊,則說謊者在這部分就已經耗去四十元的成本。如果掩飾謊言的成本為一百元,那麼說謊者勢必得從其他部分挪用金錢,自然會對其它傳導通道造成影響。
舉例來說,如果問說謊者一個特別困難、無法當下迅速自然回答的問題,那麼四十元的專注成本肯定不夠,於是說謊者就會選擇低頭,將專注力轉移到其它東西上,藉此換取時間思考,然後才回答問題。
而實際情況是因為當下情況已經超出說謊者的認知處理能力,在四十元的戶頭中已經是「零餘額」,為了保持帳戶收支平衡,他就得從「眼神真誠度」的帳戶中提取十元,以確保有足夠的現金能用以編織適當的語言回答。
這在測謊者的眼中說明兩件事:第一,說謊者已經停止真誠的眼神交流(謊言破綻);第二,在回答問題前有明顯的停頓(另一個破綻)。
一個誠實的人不需要同時監控多種傳導通道,因此有八十元的成本可以專心回答問題,並且組織適當的回應內容。由於誠實者在回應過程中的認知負荷並未達到飽和,回答內容會較為流暢自然。
大腦帳戶中的各項成本之間存有一種健康的平衡關係,這說明了講實話是一項不錯的投資!
一個人說謊越多(回答一連串問題),就必須越專心思考說話內容,進而沒有多餘的精力監控自己的其它行為。如果說謊者一心想著如何監控自己的非語言類行為,那便無法維持可信的謊言內容,結果會導致說話內容不合邏輯或毫無說服力,因為這一切已經超過說謊者所能承受的心理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