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城市角落、超過400年的吃食藝術,是30歲以上的大人才懂的甜蜜古早味...

2018-05-09 17:47

? 人氣

畫糖這門功夫曾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的重慶市與四川省,融匯吸收了皮影和民間剪紙的表現手法,在巴蜀一代日漸豐富、精美。更有許多樣式的名字,諸如「糖餅」、「倒糖餅」、「糖關刀」、「糖粑粑」、「糖燈影」等別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流傳超過四百年的畫糖工藝,也有奇特的故事傳了下來。相傳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家鄉四川時,喜歡吃黄糖,也就是現在所稱的蔗糖。陳子昂喜愛將糖先溶化,在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動物、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能賞玩也能食用。後來,陳子昂到京城做了一個小吏,碰巧讓太子看見了這個「畫糖」,便讓這個特殊的玩意傳入宮中,也傳入百姓。

經過百年,畫糖依舊潛藏在城市的角落。假日人來人往的信義區百貨大道,處處是身懷絕技的街頭藝人。有人放著熱鬧音樂,也有畫家描繪著路人臉孔,這其中倒是有一個和周遭稍不一樣的身影。木架上插著各式各樣褐色畫糖,畫龍畫鳳、栩栩如生的,用糖鑄成的晶瑩糖片,後頭坐著畫糖師傅——吳富雄。


畫糖師傅吳富雄每個假日都在熱鬧的香堤大道廣場表演畫糖。(圖/文化銀行 SAMI WU 攝)

十四少年時  跟隨阿爸的表演生活

14歲少年時,吳富雄便跟著父親到處擺攤,一邊看著父親表演畫糖、一邊承接著技術。剛開始從簡單的活兒開始做起,像是在一旁幫忙煮糖;而父親中間休息、吃午餐的空檔時間,就成了吳富雄上場的時刻了。「登台」時間越多,工法的累積越是純熟,如今手一轉便是一幅糖畫。

畫糖功夫從小型的圖形開始練習,漸漸地作品輪廓越畫越大,越趨複雜、多變。每一個作品都是在腦海中再三構圖、描繪後才進行創作的,連繪糖的工具,都是自己設計、製造,可說是一門從頭到尾都是「白手起家」的藝術。吳富雄說:「原本也沒有接觸繪畫,就這樣踏進來做這個,沒想到一轉眼就是六十多年。」


吳富雄將熬煮過後的糖漿倒在銅板上,準備開始畫糖。 (圖/文化銀行SAMI WU攝)

自製各樣畫筆 畫糖師傅的百寶抽屜

魚的圓形眼睛、鹿的鱗片線條、龍貓肚子上的的鋸齒狀,為了迎合每一種不同角度與線條,吳富雄尋找身邊垂手可得的用具。一拉開桌子底下的抽屜,形形色色的器具映入眼簾,有鐵片,有木棍,有半圓形的、有長條的,只要能繪出想要的圖形,就是好用具。

抽屜裡擺滿了吳富雄作畫的用具,各式形狀的,許多都是他自己製作的。(圖/文化銀行黃悅瑄攝)

攤位上擺放做好畫糖的木架子,看起來有些年代,也是吳富雄自己鑽洞,剛好可以插上畫糖的木棍的大小。糖作畫最主要的舞台,那塊青銅材質的板子也是歷久不變的,銅板吸熱快,散熱也快,是不二人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