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是「童年情感忽視」常見後果…從小衣食不缺、父母也很好,但長大我們內心空虛

2018-05-16 05:20

? 人氣

知乎(中國大陸的問答網站)上有過這樣一個問題:有多少人經歷過童年期的情感忽視,能舉個例子嗎?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媽,我數學考了97,全班最高分啊!
剩下那三分錯在哪了?現在會了嗎?

爸,你能關心我一下嗎?
你還想讓我怎麼關心你?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我還不關心你嗎?

看到這個回答時,我腦海中各種鮮活的回憶復甦起來—他們不僅來自於我自身的經歷,也來自我和朋友們在漫長的聊天過程中所分享的種種經歷:

考試終於考了90多分,但期待表揚的願望落空;想和爸媽多待在一起,但爸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有了一個弟弟或者妹妹,總覺得爸媽對自己的愛少了一點。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這樣的類似經歷。但重要的是,這樣的童年說不上有多麼糟糕。我們並沒有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那些生活在家暴陰影、家庭破裂等各種環境中的其他人,我們無疑是幸運的。

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靜的、無害的,不可見的「忽視」,也可能在多年後成為我們難以解開的「癥結」。直到我們開始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或者走進心理諮詢室,和諮詢師們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時,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會慢慢顯露出來。

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是什麼?

童年期情感忽視,被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童年期情感忽視,被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Dr. Jonice 將其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和朋友們鬧的不愉快,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在廚房裡忙碌的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你的異樣嘛?又或者是心愛的寵物狗死了,你哭得稀哩嘩啦,但爸爸媽媽卻並沒有安慰你一句嗎?

我有過這樣的類似經歷—儘管我的父母並不是故意的,他們可能是忙碌,可能是真的不知該如何和孩子溝通。但這就是典型的「兒童期情感忽視」

同「原生家庭」緊密關係的那些依戀關係、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相比,CEN極其隱秘。Dr. Jonice 認為CEN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找得到映照和反饋,從而健康成長,面對更多的挑戰。

而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黑洞中,消失無蹤,毫無反饋。在一個人最應去瞭解、探索這個未知世界的年齡,他失去了來自父母和外界的積極反饋。那麼,他本應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廈」:關於自我,自信,信任,愛……都在建造的過程中受損,甚至坍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