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來學,一人學一齣,以後可以跟孩子說,這就是我們台灣的文化。」
因為感冒延誤就醫,4歲以後的她再也看不見這世界;13歲那年,腳生了怪病,從此瘸跛。看不見、走不遠沒換來楊秀卿的自怨自艾;幸運的是她還聽得見、唱得出,10歲開始揹起月琴走江湖,傳承台語唸歌藝術至今,成就國寶級的藝術人生。
她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唸歌裡吟唱著不同的故事,在聲腔音韻轉換之間,牽引著所有人的哀樂喜怒,如同我們在《血觀音》裡看見聽見的一樣。是的,楊秀卿正是《血觀音》裡的唸歌阿婆。
唸歌是一項傳統說唱技藝,演出者通常在街頭表演,一人或多人皆可,以四句聯、趣味且押韻的七言絕句串起故事,伴隨著月琴、大廣弦等樂器自彈自唱、半說半唱,曲調則隨演出者自由變化,常見包括江湖調、七字調、都馬調等。唸唱內容多半是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也能以社會時事、日常生活為題,主要仍是勸人為善。
彷彿肉體上的打擊還不夠似的,她的唸歌人生,也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與不同時期政權所施行的語言政策起伏跌宕著。只是,這仍不足以擊敗楊秀卿,她從來沒有被擊敗過。
也唯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她才能如此堅定說著:「台語、台灣話,就是我土生土長的話,我出生時是台灣人,現在也是台灣人。」因為台語始終像是臍帶一般的存在,連結著她與這塊土地,也串起她戲劇化的80餘載人生。
秀卿私塾:汐止前院傳來的唸歌聲
接受訪問的這天,是楊秀卿跟她的藝生們固定排練、上課的日子。
在她汐止家門外頭、以鐵棚搭起的半開放前院,就是排練場。與慣常的、住居時間久了的民居一樣,這裡有見證了歲月的藤椅木桌,角落有置放雜物的箱櫃、壺碗瓢盆,但在這裡,很不一樣的是,不論寒暑晴雨,月琴聲、人聲不歇,都是來跟楊秀卿習藝的人。其中,跟著楊秀卿學藝7年的夫妻檔儲見智、林恬安,更是每週從台中驅車北上。林恬安進一步解釋,其實是因為文化部文資局的「重要傳統藝術傳習計畫」,大家才有機會聚集在此。
楊秀卿腳不方便,多年前曾有人想邀請她到學校授課,固定傳習唸歌藝術,「我說我出門要人牽扶、要車載,但若是學生來,或是有車接送,那可以。」楊秀卿刻意說得驕傲,隨即又笑,「我不是大牌,不是刻意孤僻,是真的不方便。」慣走了江湖,客氣與自我嘲解就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排練中場,聞人來訪,楊秀卿也是直說自己憨慢,只會台灣話,其他語言都「不知道」,「我沒什麼啦,你們不棄嫌,我這個老阿婆98歲了,還讓大家費半天工來到這鄉下地方。」實際上,楊秀卿出生於1934年,今年84歲。對於「謊報」年歲,她呵呵笑著,「這我的招牌啊,幾年前我就開始這樣自我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