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海洋生物研究者,近日看到台灣新的研究船「勵進號」(Legend)舉行啟用典禮的新聞,讓還在耿耿於懷幾年前「海研五號」沉沒的我,感到十分的振奮。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23日是國家實驗研究院耗資8.9億元打造的2629噸新研究船「勵進號」啟用的日子。三百多年前的這一天,也正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 (Carl Linnaeus,1707.5.23-1778.1.10) 的生日。這三個日子的巧合,不禁讓人對台灣海洋科學研究的發展產生新的期許。
在談台灣海洋研究的未來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台灣的海洋研究船與海研五號具備的意義。
在海研五號以前,台灣原本擁有的海洋研究船,有「海研一號」 (1985下水,800噸)、「海研二號」 (1993年下水,294噸)、「海研三號」 (1993年下水,294噸)。
海研一號自下水以來,其航跡已走過台灣海峽、南海、東海與西北太平洋,甚至也曾跨越赤道到南太平洋海域進行調查,航行距離已超過168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42周;海研二號跟三號雖然噸位較小,但也肩負起調查台灣南北海域的任務,這3艘研究船皆為台灣海洋科學研究帶來了極豐碩的成果,也值得台灣人感到驕傲。
隨著累積的成果資料越豐富,越發現許多值得研究的新問題,在面對更深入、更龐大的海洋研究課題時,需要具備長期航行能力以收集龐大資料,以及搭載先進精密儀器與更多空間來分析跟保存資料跟樣本。由此可見,台灣極需要新的大型研究船,甚至是組織研究船隊。
在這樣的需求下,催生「海研五號」的誕生。她是一艘2700噸的船,搭載了許多先進的儀器,用於觀測台灣周邊海底地震狀況,曾經於東沙南方海域震測出其蘊藏天然氣水合物,發現新的能源可以提供開發。
非常不幸的是,這艘研究船卻在2014年10月10日,於澎湖沉沒了。下水不到3年的研究船沉沒,不僅僅損失高達17.9億新台幣的建造經費,也失去兩名優秀的研究人員與龐大的研究資料,背後成本損失難以估計。這起事件重損台灣的海洋研究,也象徵台灣的海洋研究發展的腳步變得停滯。
為什麼海洋研究船如此重要?因為唯有靠搭載先進、精密儀器的海洋研究船,我們才能夠確實的探索海洋資源。藉由分析和統整探索的結果,我們才能夠發現新資源,來提供人們利用,或是更進一步發展新的研究跟應用,背後所帶來的各項實際的利益發展,是極為龐大,甚至可以說是無法估計的。
譬如,隸屬於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長久來極力於探測台灣的海洋環境,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近年來研究的成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