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曬、水洗、蜜處理法,到底有什麼不同?3分鐘帶你認識咖啡豆的加工處理法!

2022-08-28 11:00

? 人氣

真的喜歡咖啡的人,會知道咖啡不是有加奶沒加奶的區別,從豆種到處理方式都會影響到咖啡的風味。(示意圖/取自Unsplash@Erin Agius)

真的喜歡咖啡的人,會知道咖啡不是有加奶沒加奶的區別,從豆種到處理方式都會影響到咖啡的風味。(示意圖/取自Unsplash@Erin Agius)

咖啡迷人的檸檬烯、草莓酮、甲基酯化物,源自種子的新陳代謝、萌發反應,還有種子外部微生物發酵造味,以及烘焙的酯化反應與梅納反應,環環相扣,淬鍊出嗅覺閾值很低,極易感知的性感尤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切先從咖啡果子構造圖說起。咖啡果由外而內分為:

(圖/寫樂文化提供)
咖啡豆的構造剖面圖(圖/寫樂文化提供)

1.果皮 2.果肉 3.膠質層(果膠)4.種殼(羊皮層)5.種皮(銀皮)6.生豆(乳胚)7.胚芽。咖啡果採收後,除日曬法直接全果發酵乾燥外,其餘需經過去皮、發酵、脫除果膠(水洗)或連膠帶殼(蜜處理法),乾燥至含水率降至10-12%,可安全儲存,接獲訂單再刨除種殼,此一繁瑣工序統稱為後製。

5種基本處理法的屬性

從1400年至今,咖啡後製技法的演進與流行依序為日曬→水洗→濕刨法→去皮日曬→機械脫膠→蜜處理→厭氧發酵→菌種發酵、添加物。

顧名思義,日曬即全程日曬不碰水,水洗即水下發酵後洗淨果膠。長久以來各種處理法並無統一定義,直到2015~2016年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生豆課程,首度以咖啡乾燥時所保留的最外層構造,來定義各種後製法的屬性,已廣為業界採用。咖啡豆的後製根據乾燥方式,可分為以下5種基本款:

1.日曬法:

連皮帶果的全果乾燥,耗時最久,發酵入味程度最高,亦稱果皮乾燥法。乾燥時最外層的結構是果皮,即可歸類為日曬法。

2.去皮日曬(蜜處理):

去掉果皮以淨水短暫沖洗或不沖洗,豆殼殘留些許果膠,進行乾燥,此法源於巴西,後來哥斯大黎加將去皮日曬改良為不碰水、不沖洗,保留更多果膠,如同蜂蜜附在種殼上進行乾燥,故稱蜜處理法。這兩款姊妹處理法又稱果膠乾燥法,發酵入味程度低於日曬。乾燥時最外層結構為果膠,即可定義為去皮日曬或蜜處理。

3.水洗法:

果子去皮後,黏答答帶殼豆入水下發酵並洗除果膠,稱濕式水洗。

另有不入水下發酵,以黏答答帶殼豆直接發酵,稱為乾式水洗。濕式或乾式水洗法清洗果膠後,以乾淨帶殼豆進行乾燥,發酵入味程度低於去皮日曬、蜜處理與日曬。水洗又稱為「種殼乾燥法」。乾燥時最外層結構為種殼,即可歸類為水洗法。

4.濕刨法:

果子去皮後進行濕式或乾式發酵,再洗淨果膠,短暫晾乾至生豆含水率仍高達25-35%,即提早刨除種殼,僅以生豆進行乾燥,加快乾燥進程,發酵入味程度低於上述3種處理法。但種殼提早刨除,容易染上雜味,印尼午後多雨,首創此法加速乾燥,又稱為生豆(種子)乾燥法。乾燥時最外層結構為去殼豆(生豆),即可歸類為濕刨法。

5.機械脫膠法:

去皮後黏答答帶殼豆不必入水槽發酵,直接以脫膠機磨除果膠後,以乾淨的帶殼豆進行乾燥,發酵程度最低。此法和水洗法都是以帶殼豆進行乾燥,最大差別是機械脫膠不需發酵,優點是降低發酵不當的風險,但缺點是風味清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