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鐵道很有趣,除了JR之外,還有規模相當龐大的私鐵,也有許多由原本的國鐵路線,改成地方自治體與地方企業共同出資的第三部門鐵道,除此之外,還有歷史悠久,從以前就是當地居民重要交通工具的地方小鐵道。
這些地方小鐵道,大多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即存在至今,有許多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然而在交通便利的現在,多少面臨了經營困難的窘境,不過鐵道趣味發達的今日,他們卻成了當地的文化資產,甚至是招攬觀光客的手段。
位於北關東的群馬縣,連接群馬縣前橋市與桐生市的上毛電氣鐵道,就是一條有趣的地方小鐵道。全長25.4公里的上毛電鐵,共有23個車站,之所以會興建這條鐵道,是因為明治時代,日本政府決定以紡織輕工業,作為國策產業,對外賺取外匯。
由於日本自古以來,生產的絲綢品質極佳,深獲歐洲貴族的喜愛,因此明治維新之後,這個貧窮的新興小帝國,經過評估後決定發展紡織,而群馬縣所在的北關東地區,成了官方製糸場重點發展地區,許多生產蠶絲與絹布的產地,就在高崎、富岡、前橋、伊勢崎與桐生一帶,人口大量集中到這些地方,也刺激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
為了輸送大量製造的紡織產品,鐵道省便決定興建兩毛線,以連結群馬縣廳所在地的前橋,和位於縣東的桐生,但卻因同為紡織生產重地的伊勢崎,讓兩毛線硬是往南彎,而讓其成為一個V字型。這樣的路線走法,當然可以滿足這幾個紡織重鎮的貨物需求,加上地勢屬於關東平原的北側,路線平坦也較能大量運輸,不過,卻苦了北側赤城山麓的農家們。
這些農家大多是養殖絹絲所需的蠶,並將蠶繭提供給製糸場抽絲之用,但鐵道並沒有經過這邊,所以只能靠人力或馬車,長途跋涉,辛苦的將蠶繭運到前橋、高崎或是桐生,相當不便,因此也出現了期望興建新路線的聲音。
1910年之後,因周邊的交通需求大增,當地除了養蠶農家之外,也因種植小麥,而成為日本小麥最重要的產地之一,這些農產品都亟須鐵道運輸,因此出現多個鐵道興建的計畫,並且在1923年2月整合金主們的意見,正式成立「上毛電氣鐵道」,並開始興建鐵道。
有趣的是,雖然上毛電鐵是為了疏運赤城山南麓的城鎮通勤需求,以及沿線的農產品與養蠶農家的蠶絲,但因貨物需求多集中在前橋及桐生兩市,所以上毛電鐵並沒有跟兩地的國鐵線連接,反而是將起迄站興建在兩個城市的市中心區,這與絕大部分的私鐵都會跟國鐵共構不同,也成了私鐵的一個異數。
雖說上毛電鐵並沒有跟國鐵連接,不過赤城站卻與東武鐵道桐生線共構,1928年11月全線通車後,1932年東武鐵道桐生線也通車,上毛電鐵還與東武鐵道直通運轉,直到1963年才因故廢止直通運轉。此外,上毛電鐵還曾計劃從大胡站興建另一條路線,至埼玉縣的本庄市,但由於經費需求過高,加上1930年所發生的經濟大恐慌,造成日本經濟崩潰,最後未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