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孤立與寂寞的風險並不受限於痛苦與藥物成癮,它對我們的影響層面更深。研究顯示,孤獨的人也會有較低的專注力、生產力和社會參與度,此外,還可能比較早死。這樣說來,若想讓工作更有效率,不妨多花點時間和同事、朋友聯繫與互動,這不只不會讓你分心,還能提高你的生產力。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孤獨帶來的傷害,幾乎和每天抽一包香菸不相上下,因為孤獨不僅會造成心理上的影響,更是帶來細胞層級的改變。相關研究已經證實,它會使我們處於壓力狀態,進而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降低睡眠品質,甚至損傷心臟而增加心臟病發的機率。
現在,我們有一個難得的機會,能跟他人以有意義的方式建立連結。
我們正面臨一種不斷蔓延的孤獨流行病。根據醫療服務供應商信諾集團(Cigna)進行的研究發現,近半數受訪的美國人有時或總是感到孤單(四六%),或是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四七%)。
事實上,愈年輕的人可能愈感到孤單。影響最大的群體是Z世代或千禧世代,他們是出生在「超連結的」(hyper-connected)、使用網路、發訊息及在社群媒體發文的數位原住民世代,可能比過去的人都更常掛在網上,卻也更加感到孤獨,因為數位社交無法等同於面對面的互動。另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二二%的千禧世代說他們沒朋友,三〇%說他們總是或經常感覺孤單。這個比例是嬰兒潮世代(一九四四至一九六四年出生者)的兩倍以上;嬰兒潮世代只有九%說自己沒朋友,一五%說自己總是或經常感到寂寞。
或許你會想,人應該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較不孤單。但事實上,孤單卻似乎是社會的趨勢。從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到二〇〇〇年代中期這二十年期間,每個美國人平均擁有的好朋友,從將近三個(二.九四)變成只有兩個(二.〇八)。
孤單所導致的社交痛苦及負面影響,已經對現代社會構成深刻而嚴重的健康威脅。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針對問題,準備採取一種解決方案時,必須考量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們確實需要人際關係。建立連結、信任,以及成為社群中一份子,不僅攸關你的成功與健康、有助於推動你所在意的社會理念,還能在過程中改善每個人的生活。
人際連結的重要情況聽起來或許很危急,但還有一線希望。利伯曼指出,如果我們覺得社會線索(social cues)的影響這麼深,那它一定非常有用,甚至可能會成為我們的超能力。這些需要我們社交互動的特質,也會讓我們更有效的和他人建立連結與交往。
讓我們能以一個物種倖存下來的因素,不是驚人的速度、優越的體能,或不靠水和食物進行長途跋涉的能力。這些都是其他物種的優勢。事實上,跟絕大部分的動物界相比,人類很弱,弱到早該滅絕了,但除了一件事:我們能一起工作。我們能協力獵捕大型動物,建造住所來遮風避雨。我們能在語言之外建立關係,理解彼此。新生兒不必說話,就能用各種方式讓她的母親了解她,而她的母親也可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