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有覺得睡了好久,但怎麼睡都還是累的感覺嗎?不少人平日上班睡眠不足,到週末開始補眠,甚至一口氣睡足10小時以上,但總是覺得不論睡多久仍然覺得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的話,那你也許是「深度睡眠」時間不夠。
睡眠時間長短不等於有足夠休息,也不等於有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事實上,睡覺的需求量取決於基因和環境因素,每個人的睡眠週期曲線分佈不同,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一樣,因此睡眠時間長不一定等同有足夠休息,在睡眠過程中是否達到深度睡眠卻是一個關鍵因素。
什麼是深度睡眠呢?
深度睡眠是睡眠週期的一部分,此時大腦、身體都陷入低度活動狀態,我們的心跳、呼吸活動會變得緩和,腦波轉為慢波,身體會專心分泌著生長荷爾蒙,修復組織與細胞,並幫助肌肉、骨骼生長。
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約為90分鐘,每個睡眠周期又可分為兩種主要型態: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共有三階段和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這邊就不在多說關於非快速動眼期前面二階段了,我想直接討論第三階段的深睡期。
正常情況下,睡眠過程從非快速動眼期第一階段慢慢進入到非快速動眼期的第三階段,也就是深睡期。當人體進入深睡期時,此時腦波進入δ(Delta) 波,大約是每秒1-3次,到了幾乎快停下來的地步,此時身體所有功能呼吸、心跳、體溫都降到最低,這時候很難叫醒,身體呈現同步變慢變低的根本狀態。
這時候的大腦與身體同步得到休息與充電的機會,若在深睡期被叫醒,反應會很遲鈍,若在這段時間醒來,最好要給自己時間慢慢甦醒,再去進行其他需要專注的事。從休息的深度來看,身體透過深層且沒有夢的睡眠,才能得到徹底的休息,甚至讓身心自然療癒,假如一個人長期睡眠不足,首先要先補足這種深層睡眠。
睡眠的最後一階段,則會進入快速動眼期,就像是睡眠週期的句點,此刻腦波接近清醒狀態,好像沒睡,會有快要清醒,但又實際上卻還沒醒的狀態。腦部耗氧量、呼吸、心跳都會變快,但是肌張力是弱的,因此身體呈現攤弱無力狀態,若是在快速動眼期被叫醒,通常會覺得情緒受影響。(也就是我們常會說的起床氣),此期的夢境比較鮮明豐富,通常很容易被記得,因此過去科學家對於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有非常多的著墨,也衍伸了許多關於夢的意義與詮釋。
但其實,睡眠中,除了無夢的深睡期外,其他階段都會有夢,只是我們比較容易記得快速動眼期的夢而已,而只有在無夢的深睡期,我們才會徹底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