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秋冬交替時節,不少人天氣一轉冷,關節就會發生「天氣痛」的情況出現,讓民眾備感困擾。衛福部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子恆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天氣痛最主要的成因為天氣變化,導致原有的疼痛症狀惡化。該現象可分為氣溫、濕度、自律神經與心理層面做探討:
為何一變冷關節就痛?溫度、濕度、心理問題都有影響?
1. 氣溫問題。低溫容易使肌肉緊縮、僵硬、延展性較差,影響血液循環系統導致關節疼痛。另外,天氣寒冷也可能使人體關節內潤滑液的效果變差、導致關節活動力下降。
2. 濕度問題。高濕度意味著大氣壓力降低。低氣壓可能使發炎的肌腱韌帶腫脹,造成筋骨疼痛加劇。
3. 自律神經問題。日本醫師佐藤純曾發現,人類內耳中有一「氣壓偵測器」,一旦天氣產生變化,氣壓、溫度、濕度出現差異時,大腦將感受到壓力,進而刺激自律神經使其亢奮、失調,進而使疼痛惡化。舉例來說,交感神經若過於活躍,就會刺激痛感神經,產生頭痛、舊傷疼痛等症狀。
4. 心理層面問題。陰暗濕冷的天氣容易影響心情、導致情緒憂鬱,也連帶使得疼痛加重。
徐子恆醫師強調,天氣痛在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並非老年人專利,年輕族群也須留意相關風險。另外,某些研究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因為下雨前氣壓的降低,使肌肉、肌腱的張力改變,造成關節的負荷量增加;溫度下降則使關節潤滑效果變差、導致關節僵硬疼痛。建議患者多關注天氣變化,適時做好保暖與關節保護。
痛風會讓關節「痛上加痛」?2原因恐導致症狀惡化
「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與天氣痛現象有關?兩者間是否會相互影響?徐子恆醫師解釋,痛風的主因為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導致尿酸結晶化並沉積於關節部位,引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季節交替時,夜間氣溫急降,導致尿酸飽和度降低、尿酸結晶沉積情況加劇,確實較容易引起痛風性關節炎。
另外,徐子恆醫師強調,溫度降低時,民眾的活動量減少,連帶使得飲水量下降、血液變得濃稠,尿液減少意味著尿酸無法排出體外,導致痛風的風險提升。因此,建議痛風患者於季節交替多喝溫熱開水,不僅有保暖作用、更有助於將尿酸排出,避免氣溫變化導致痛風情況加劇。
關節疼痛可採取哪些治療? 可以服用保健食品嗎?
若有關節問題出現,可採取哪些治療?徐子恆醫師說明,若先屏除第四期的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可能需要開刀治療以外,以下治療方式皆有助於緩解患者的關節不適:
若有關節問題出現,可採取哪些治療?徐子恆醫師說明,若先屏除第四期的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可能需要開刀治療以外,以下治療方式皆有助於緩解患者的關節不適:
1.消炎與止痛:若關節疼痛難耐,可先至復健科就診,經醫師評估後給予消炎止痛藥與安排復健治療,對於減輕症狀與消炎具有一定效果,也利於後續銜接運動治療。
2.運動:某些患者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磨損造成,反而從此不敢運動。然而,適度運動可以增加軟骨中關節潤滑液的新陳代謝、加強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功能。利用固定式腳踏車、游泳、快走、有氧運動等都是可行的措施。
3. 玻尿酸/類固醇注射:常見的注射治療如類固醇,可用以減輕症狀;而玻尿酸注射可以增加關節的潤滑度,進而降低疼痛感。
4.高濃度自體血小板(PRP)治療:該治療針對受損或退化的關節組織部位進行注射,使高濃度血小板釋放大量生長因子,加速關節軟骨修復、強化膝關節周邊微血管循環,以及軟骨組織的再生,減少關節發炎現象,並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病程。若患者不希望接受手術,可考慮透過PRP注射改善症狀。
而補充保健食品是否有助改善關節疼痛?徐子恆醫師說明,過往研究指出,針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者可攝取薑黃、薑黃萃取物改善,因其具有抗發炎效果,並有助於疼痛緩解。另外,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D等,可促進蛋白多糖及膠原蛋白的製造,以補充關節滑液、保養關節。
最後,徐子衡醫師建議,關節疼痛的患者應維持適當體重、避免過胖,並透過阻力訓練強化肌力,以減少關節軟骨自然磨損。另外,上述治療方式效果因人而異,在接受治療前建議與復健科醫師討論後,再進行治療評估。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潮健康。(原標題:一變冷、下雨膝蓋就有感? 醫曝「天氣痛」成因:有舊傷、關節發炎更要命)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