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在注意台廠在印度的新聞,這幾年有兩個大暴動影響深遠,分別是緯創在2020年有數千台生產中的iPhone被偷走,媒體指出公司當時損失金額高達43.7億盧比(約新台幣16.7億元),另外一件就是2022年初的鴻海,同樣受到當地勞工示威罷工,而這些衝突事件也引發蘋果的關切,認為這兩家供應鏈的ESG並沒有做好而必須檢討,但為何時間來到2023年這些公司仍在印度營運呢?明明就是這麼動盪又危險的地區,卻不願意退出轉往東南亞,寧願忍受印度的混亂也堅持營運,到底背後有什麼盤算?這是我們接下來的探討重點。
印度經濟硬實力如何?
如果從人口角度來看,2021年印度已經要追上中國,表示當地內需及市場規模也是相當驚人。另外根據最新的聯合國數據顯示,2023年4月14日那天,印度人口數即將達到14.26億人,正式與中國黃金交叉,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會有機會複製開發中國家的人口紅利嗎?更仔細觀察人口結構就能得到答案。
根據202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印度勞動年齡人數接近七成,共約9.7億人並佔整體67.93%,而還不具備工作條件的少年人口也有3.6億人,佔整體25.12%。老年人口是接近一億的9,88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為6.95%。
所以如果從人口結構來看,印度真的是相當年輕,關於人口紅利是值得期待的,而且印度人口未來仍有機會持續成長,機構預測2064年會來到最多人的16.97億人,這真的是相當可怕,過去我們常常在說中國13億人口商機無限,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觀察印度的話,那麼印度未來的內需及人口紅利可能是商機無限再加上一個無限。
前面說完人口紅利之後,其實促使外資或台廠願意進場的第一優先,絕對是成本考量,畢竟現在全球出現少子化、高齡化,這會導致人力資源更匱乏,加上疫情期間的通膨,也會造成企業人事開銷的成本節節攀升,從中國及印度人均GDP就更清楚了。兩國在1990年以前的GDP狀況其實都差不多,但在2000年之後開始出現分水嶺,因為中國開放各種經濟發展,人民所得也開始扶搖直上,近幾年更是受到疫情而「暴漲」一段行情,上圖的兩國人均GDP上升斜率就很清楚,中國真的是急漲急拉。
拉出2020年到2021年對照,這代表疫情當下與隔一年QE政策之後的對照,中國人均GDP從1.04萬美元漲到1.26萬美元,整整超過兩成以上,以絕對值來看則是增加2,000多美元。結果你看同期間的印度,2020年到2021年,從1,910美元增加到2,256美元,這是不是天差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