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某個人吃了「閉門羹」,意思就是這個人被拒於門外,不得其道。但其實「閉門羹」真的是一種羹湯,這種羹湯在安徽一帶廣為流傳,而且它的發明者更是唐朝時期的一代名妓。
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寫道,閉門羹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馮贄《雲仙雜記.卷一.迷香洞》:「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甚異者有迷香洞、神雞枕、鎖蓮燈,次則交紅被、傳香枕、八分羊。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這段在描述唐朝名妓史鳳的故事,史鳳有羞花閉月之貌,她更能歌善舞,風情萬種,讓許多人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她的芳容。史鳳成名後無法接待所有客人,她將客人們依照品、貌、才、學分等級,開始只接待她看得上的客人,例如紈褲子弟們便被她拒於門外。
《搜狐網》報導由於史鳳拒絕的客人越來越多,她擔心這樣會得罪太多人,因此想出了一個辦法,便是親手製作羹湯。當客人被拒絕時,吃一碗史鳳製作的羹湯,這樣客人的情緒就會被安撫,久而久之客人看到羹湯便知道史鳳沒有時間待客,這碗羹湯便是「閉門羹」。
閉門羹中有豆腐及鴨腸,這在那時都是非常便宜的食材,因此這碗閉門羹也有對這些客人輕視的意味,而客人見到裡面的食材也會識趣離開。不過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有客人是為了這碗羹湯而來,能歌善舞的史鳳做的羹湯也相當美味,時至今日,這碗「閉門羹」流傳開來,已經成為安徽的特色美食。
資料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