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紀錄紙上記下:成長、自由,這是她追求的職業狀態。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初入職場,有著旺盛的精力、滿滿的熱情,急於找到合適的平臺展示自己,希望能夠獨立。然而,他們又總會面對這樣的現實:因為缺乏職場的歷練,沒有足夠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於是就會受到各種挫折和打擊。
「那你重新回到北京,看起來似乎實現了願望。你又如何看待目前的工作呢?」來做諮詢,肯定是有所期待,我希望能幫她把期待呈現得清晰些。
「這份工作只是臨時過渡,我已經覺得它不適合我了。」
「嗯?具體說一說。」
「我需要一份工作生存下來,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像這樣每天到處跑、蒐集資訊、做業務,似乎並不適合我啊。之前做過補教業,現在這一行整體轉型了,我可以做些什麼呢?」艾莉顯然做過一番研究,繼續說道:「我有些朋友做自媒體,有些做銷售人員,有些回到體制內,還有些考公務員去了。」
「我就是特別迷惘啊,好像什麼都能做,又好像什麼都不在行,都需要從頭學起。」她解釋說:「我倒不是怕從頭開始,只是不能再浪費時間了,我都快三十了。如果這個做兩年、那個做兩年,最後什麼都不精,怎麼辦呢?」看來,她的時間緊迫感很強烈。
「為什麼會覺得目前的工作不適合你呢?」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一方面急於建立一種獨立的存在感,迫切需要一個展現自我價值的位置;另一方面卻是對於職場缺乏瞭解,對於可以交換的價值,心裡沒個底。兩邊夾擊,就會既迷惘,又焦慮。此時,摸清楚他們已有的經驗,就特別重要。
艾莉接著說出了自己之前的經歷。原來,在不長的幾段職場經歷中,都會出現一些人際關係的摩擦,不是因為「說話太直」得罪主管,就是因為「不善表達」和同事有了誤會。後來,她就給自己做總結,「我還是做專業人士比較好,這樣就能少和別人打交道,一切都靠專業來說話。」
可是,「專業人士」哪有那麼好做的。什麼職業可以很專業呢?銷售性質的工作好像不算,她首先想到的是學歷──要不要再繼續讀研究所,提高學歷?
這是職場新人容易走入的一個誤區。之所以會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危機,那是因為,從一個學生到一個職場人,面對這樣一種重要的生涯角色轉變,他們還沒有做好處理複雜人際關係的準備。之前只是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的簡單關係,進入職場了,即便在一個相對封閉和單一的工作崗位,也要和不同年齡、不同身分、不同地位的人打交道。角色不同了,關係複雜了,基本的待人處事就夠一個職場新人學一陣子的。何況,有不少人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缺乏對於人際關係的認識,於是一進職場,就受到劈頭蓋臉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