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過分耍賴的孩子時,該怎麼說話才對呢?
為了替孩子打造一顆端正又美麗的心,爸媽只能說好聽的話,或讓孩子聽了心情好的話嗎?事實並非如此,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一樣要訓斥孩子,在孩子們發生爭執的時候,也必須扮演起仲裁者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只說好聽的話呢?
雖然爸媽說話的內容也很重要,但我在這裡想把重點放在說話的方式上,以此做較具體的說明。不管說話的內容是什麼,其實只要改變說話的方式,就能給對方一種被尊重的感覺。說話的方式,換言之就是說話的類型,其實是有分等級的。許多諮商心理師們會將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做分類,針對「好的對話」和「不好的對話」給予建議。光是觀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就能分析出孩子的依附類型,以及父母親教養孩子的態度。
舉例來說,孩子想要在親子樂園多玩一會,但媽媽已經想回家了,處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媽媽可能會說出下列的話,讓我們根據下面的話來分析一下媽媽們的說話方式吧!
1.指使、控制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無視孩子的感受,只說自己想說的話。
「不行,現在必須回家了。你已經玩夠久了,而且這邊也快關門了。」
「趕快回家吃飯、洗澡了。快過來!你不過來媽媽就要自己回去了。」
2.縮減、轉移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透過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來解決這個狀況。
「已經玩很久了,我們走吧!乖乖聽話媽媽就到超市買○○○給你!」
3.放任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說話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
「知道了,那你繼續玩吧!(讓孩子玩到營業時間結束,最後還要請店員幫忙勸孩子離開。)現在不能玩了對吧?現在要關門了對吧?」
4.情緒指導型媽媽的說話方式
表現出對孩子感受的共鳴,同時針對孩子的行為給出某些限制。
「看來是最後玩的沙坑太好玩了,所以你才不想回家對吧?但我們現在必須要回家了,媽媽可以等你一下下,你還想要在沙坑玩多久呢?(聽孩子提出的時間,這時孩子回答一百小時!)
「媽媽沒辦法等你這麼久,因為現在已經到媽媽回家煮晚餐的時間了。我們等分針走到這裡就回家可以嗎?(和孩子一起訂下回家的時間。)」
「現在要開始整理囉!我們在沙坑再玩個五分鐘就回家吧!(在時間快到的時候開始收拾東西。)」
請用「情緒指導型」的對話方式和孩子溝通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因為調整自身情緒的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哭鬧、耍賴的情形發生。例如只要去賣場就會想要玩夾娃娃機或是買玩具,每天早上都吵著不想去幼稚園。不咀嚼嘴裡的食物,一直含在嘴裡,或是直接說不想吃飯,這樣的情形三天兩頭就在上演。和孩子一起度過一整天就跟在打仗一樣,會不停地出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