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蘭大學曾經進行一項研究,要求兩百位學生停止使用社群媒體與簡訊二十四小時。許多學生因此出現焦慮、渴望等成癮戒斷症狀的現象。美國心理學會的期刊研究也發現,許多傳簡訊的青少年也都有類似上述的症狀,另外還出現包括失眠、無法中斷活動以及為了掩蓋自己的這些行為而說謊的傾向。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該研究顯示,兩百五十三位大學生填寫的問卷中,有接近百分之十的人在使用臉書時,出現了戒斷症狀、渴求以及耐受性提高等問題。除了成癮的問題,脊骨神經醫師費斯曼(Dean Fishman)博士還注意到,許多人因為常使用手機,導致肩膀和頸背疼痛而就診。許多的研究也發現,跟想像的不同,網路上的好友越多,帶來的不見得是越多的快樂。
越多好友越憂鬱
休士頓大學研究發現,當我們在網路社群如臉書上看到同儕或同學過著充實美好的生活,而自己正好陷入低潮,會讓人覺得沮喪。而花很多時間在臉書上和別人比較的使用者,更容易因此感到憂鬱 。
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的格雷特梅爾(Christina Sagioglou)也針對臉書使用者的情緒狀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花時間使用臉書的實驗組,相較於花時間瀏覽網路但不使用社群媒體的控制組而言,更容易心情惡化。也就是說,使用者花越長時間在臉書,心情會越差,且兩者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他們還發現,研究參與者在使用臉書時,會產生浪費時間、沒用以及沒意義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明顯與他們心情不好有關,因為他們原本期待使用臉書會使自己心情變好,但事實上反而更糟 。
相關的研究也發現,有11.5%的學生每天花三個小時以上瀏覽社群網站,他們憂鬱、壓力大、物質濫用、睡眠不佳、學校表現不佳且自殺率較高,相較於較少瀏覽社群網站者而言,他們使用非法藥物的機率高出84%、嘗試性行為的機率高出69%、擁有四個以上性伴侶的機率高出60%、打架的機率高出94%。
柏林大學學院的布利斯(Charlotte Rosalind Blease)總覽了臉書憂鬱症的研究後提到,使用臉書的人容易受到幾個觸發憂鬱症的因素影響,包括了「好友的人數越多」、「使用者花越多時間瀏覽朋友的動態」、「使用者瀏覽臉書動態的頻率越高」,以及「貼文內容自吹自擂成分越高」。他同時指出,臉書使用者所留下的極端負面評論也可能會導致憂鬱與低自尊。
心理學家蘇勒(John Suler)認為,相較於面對面的互動,人們在網路上的互動,會更加直接、充滿刻薄、嘲弄或攻擊性,特別是當人們匿名在網路上發表言論,這樣的效應會更加強烈,他稱之為「網路去抑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