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薪水高低做為工作成功與否的指標,好像是普世價值。把錢當成目的是職業,如果是工作,那錢是伴隨而來的一個好處,但絕不是目的。
由於工作的意義無法量化,所以很多人用錢的多寡,當作職業選擇的基準。
尤其網路時代,讓凡事都可量化的概念更加理所當然。各種觀點只要挾有大量的數字正義,有了流量的保證,就有了金錢的保證,就成了王道。錢以點閱率、手上的名牌包、房子的總價,各種不同的計算單位出現。數值越高,往往也容易被當成更有意義的假象,挾持著你的感官,很容易讓你失去了自主性,但量化的測量是沒有生命願景的。
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往往無法量化,像愛、自由、良善、品味、快樂,這些無法測量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構築你的人生的意義所在,而不是金錢或任何可以測量的數字。
因此,如果想得到滿足,並感到意義,我們的工作也必須建築在那樣的事情上,因為我們大部分的生命時光都在工作。因此當用可量化的目標,去追求不可量化的人生的意義,會感到空虛是理所當然。
犧牲自由去工作,可能會永遠失去自由
以錢為工作目標的人,常會說:「等我賺夠錢,就可以不用工作,到時想做什麼都可以。」覺得追逐金錢是通往自由的人,彷彿他換得的是一張彩券,一張可以實現任何願望的彩券,一種合理化眼前先向錢看的想法。當大家都想努力追求財務自由,卻忽略了這句話也同時表示:在那一天到臨之前,你是沒有自由的人。
為了追求「將來的自由」,所以拿「現在的自由」去交換,這邏輯並不合理。如果自由是你的目標,你應該努力的是,現在如何得到自由,而不是說服自己現在犧牲和放棄自由。而且從醫學角度來看,拿自由去交換,還可能會永遠失去自由。
我的好友楊純鑾,有精神醫學及藝術兩者兼具的專業學術背景,專攻藝術治療。她和我分享在法國的安養院做實習研究時,觀察到老年逐漸失智的狀態,不是我們以為「不記得」大部分的事,而是「只記得」以前最常做的事,最後人生彷彿被凝結在那個狀態,不斷重複那個經常。於是有人面目可憎,因為以前常罵人;有人常常在哭,因為以前總是哀傷……
你想要成為什麼狀態,不是等有一天才做,要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才會真的成為那樣的狀態,你累積什麼就會得什麼,人生在這一點是很公平的。
如果為了提早退休的財富自由,讓你年輕大部分的時間,都背離內心的自由,那你最會的事是「等待」自由,而不是得到自由,你千萬別騙了自己。
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從事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
一位我認識的長者,到晚年失智時,仍然常常走回他工作了一輩子的醫院辦公室,因為是他人生大部分的記憶所在。這位長者是一位慈祥的醫生,很高興他仍在自己行醫的回憶裡,我相信那是他認為極有意義的事。我希望當我們有一天身體記得的,是我們希望記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