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次數夠多,51%成功就能賺錢了!高頻交易者的邏輯:用大數法則累積獲利

2024-07-20 09:10

? 人氣

高頻交易者的邏輯:用大數法則累積獲利(示意圖/取自Pixabay)

高頻交易者的邏輯:用大數法則累積獲利(示意圖/取自Pixabay)

科學家也是凡人,就是太凡人了,所以欲望和數據互相衝突時,證據有時會輸給情緒。—布萊恩.基廷(Brian Keating),宇宙學家,摘自他的著作《失去諾貝爾獎》(Losing the Nobel Prize)

1989年夏天,艾爾文.伯利坎普接下大獎章基金的韁繩,當時投資業正如火如荼的發展。在這個小說《燈紅酒綠》(Bright Lights, Big City)和瑪丹娜歌曲〈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描繪的貪婪放縱年代,10年前只占全美獲利10%左右的金融公司,如今正往雙倍成長的路上飛奔而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交易員、銀行家、投資人止不住對金融消息(即資訊優勢)的饑渴(一般大眾無法取得這些消息),助長華爾街的獲利,企業併購、盈餘、新產品等內線消息成為雷根年代後期的通行貨幣。1983到1987年,垃圾債券大王麥可.米爾肯(Michael Milken)遭到內線交易調查而鋃鐺入獄之前,已經有超過10億美元進了口袋;其他人也起而效尤,包括投資銀行家馬汀.席格(Martin Siegel)和交易員伊凡.博斯基(Ivan Boesky),他們不只交換企業併購消息,也交換裝滿一疊疊百元鈔票的公事包;1989年,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的主角葛登.蓋可(Gordon Gekko)展現出這一行野心勃勃、狂妄自負、巧取豪奪不正當優勢的從業人員。

在那個睪丸激素橫流的年代,伯利坎普顯得很異常。對這位學者來說,重大傳言或最新內線沒什麼用處,他對各家企業如何賺取利潤也幾乎一無所知,更沒興趣知道。

即將過49歲生日的他,身材也跟那些擅長搜刮華爾街戰利品的高手大相逕庭。

他重視體適能,擁抱一連串極端且不安全的飲食,喜歡耗體力的騎腳踏車,體重甚至一度減輕過多,消瘦模樣嚇壞同事。頂上稀疏、戴著眼鏡、蓄著灰白參雜整齊鬍鬚的他,很少打領帶,胸前口袋有多達五支各色BIC原子筆。

即使站在一群在商場各角落都頗有知名度的電腦怪傑當中,伯利坎普還是很顯眼。1989年他到加州卡梅爾(Carmel)參加一場會議,去研究機器如何做出更好的預測模型,他若有所思的樣子很難不被注意到。

「艾爾文有點衣衫不整,襯衫下襬沒塞進去,還皺皺的,沉思的時候眼睛會轉啊轉,」朗頓.惠勒(Langdon Wheeler)說道,他就是在那場會議認識伯利坎普並結為朋友的。「但是,他太聰明了,我會自動無視他的怪癖,一心只想跟他學東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