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課本用語的細微改變也成為討論焦點。不少家長和學生表示,現在教材中的用詞和注音與他們過去學習的記憶大相逕庭,讓人感到疏離甚至困惑。
一名網友在Thread上發文表示,「現在課本都要用『呵』取代『喔』,例如:「注意安全呵」、「要小心呵」。他認為這樣的用詞不僅生硬,還可能改變語氣原本的意圖,引發更多疑問。
貼文一出,引發不少網友留言回應,稱這樣的表達方式讓人感到突兀「蛤居然?看到「呵」都會覺得超諷刺」、「認真?所以以後都是呵嗎」、「那喔喔要改呵呵嗎」、「呵感覺好欠打」。
不過也有專業的網友指出,「本來就是『呵』才是正確的字,『喔』是長年下來的誤用」、「沒有改捏,從小到大課外書上也都是用呵」、「我是習慣寫『哦』或『喔』, 不過『ㄛ』的本字確實是『呵』沒錯」、「我小學課本上有一個生字就是呵,注音是ㄛ。」
肉「燥」到底怎麼唸?字音字形爭議背後的真相
不僅是國字的變化,注音的讀音爭議也在家長間引發關注。例如「肉燥」的注音是「ㄗㄠˋ」還是「ㄙㄠˋ」、「液體」的正音是「ㄧㄝˋ」還是「ㄧˋ」。根據教育部的資料,這些爭議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民國83年的字音審查會議。當時為了確立「正確讀音」,部分字的古音被恢復或調整,但由於與大眾習慣的讀法差異甚大,引發了不少困惑和抗議。
教育部在民國102年進行了最新一次多音字修訂,重新檢視了5000多個字音,最終僅修改了22個字。但即便如此,這些修訂並未實施在教材和考試中,目前仍沿用的是民國88年的版本。專家指出,家長感到「無所適從」的根本原因,並非課綱頻繁改動,而是長達數十年的資訊落差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