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地震中死裡逃生,卻熬不過孤獨…他深入當地,道出對311災後「孤獨死」最深刻觀察

2021-03-09 12:10

? 人氣

二○一一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不久,還在救災之際,就有許多專家著文提出警告:重建開始前,一定要考慮到孤立的問題,震災前的人際關係一定要保留著,同地區的人也要安排在一起。阪神地震的經驗讓很多人瞭解,重建與遷移衍伸的社會問題將會是第二次災難。

就像阪神災後十年,社會以為重建完成,而災民也都遷入公營住宅,一切都像上了軌道,神戶地區仍然有高比例的孤獨死案例。同年一月《朝日新聞》的調查指出:神戶復興住宅中居住的長者中,有四成在該區沒有朋友,有三成表示至今只要地震就會感到不安,「迎接高齡化社會的現在,以年長者為核心的社群仍十分缺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造成孤立的原因和災後重建政策有關。日本政府採取的異地安置政策,將部分災民從神戶市分配到兵庫郊區;重建區的經濟資格審查,促使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逐漸搬離,或因不符補助資格為由不允續約……,在在讓復興住宅區走向高齡化、獨居化、孤立化,進而加劇、集約復興住宅中孤獨死的現實。

重建所造成的惡性發展,昭然若揭:災難摧毀了十年、百年以來建立的鄰里關係,一群不認識、不熟悉、失去財產與親人的災民,被迫圈進毫無隱私的收容所內,再遷到組合屋,重新與他人建立連結與關係;一段時日,勉強在創傷中破了冰,有了感情,又分散到其他的永久屋去,再重新適應……。孤獨死的發生,便容易理解。

然而,即使累積許多經驗教訓,三一一災後兩年,統計數字仍顯示受災三縣孤獨死和家庭暴力案例劇烈增加:災區需要緊急介護的高齡者多達三萬,比二○一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六;孤獨死案例超過五十四件,且四、五十歲的中年案數增加。就在我重訪東北的這一年,案例數甚至翻倍,超過一百二十一件,過半超過六十五歲,男性占七成之多。日本媒體因而指出,孤獨死雖是日本普遍現象,但重建區內的孤獨死卻反應另一個問題:「災後身心創傷外,倖存者亦須面臨新環境的適應以及社會壓力的挑戰,這些負面因素都是孤獨死在重建階段比例升高的原因。」

環境變化固然是高齡者死亡率攀高主因,但組合屋也是個聚集各種不同人群的「病舍」──在這種生活範圍僅有三公尺的空間,因核災或震災失去工作的災民,每日只能在家自嘆自嘲,如果本就罹患慢性病,身體惡化速度就會增快──從生理與心裡上看,組合屋都不利於健康

老人.講電話.子女.用手機.老花眼(圖/まーちゃん@pakutaso)https://www.pakutaso.com/20181032274post-17790.html
神戶復興住宅中居住的長者中,有四成在該區沒有朋友,有三成表示至今只要地震就會感到不安。(圖/まーちゃん@pakutaso)

即使能熬過組合屋生活,災民還得應付各種煩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組合屋的人際關係又斷了怎麼辦?公營住宅的租金付不出來,能不能繼續住在組合屋等等……。災後自殺率的高峰,大多出現在避難所到組合屋,或是離開組合屋的兩個時期,被留下來的那方災民孤立感加深,容易絕望。因此,當人們以為重建完成、生活步入穩定期,災難就能結束,但證據卻完全否定這樣的樂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