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培養的優秀人才搶著逃離台灣?

2015-07-26 14:00

? 人氣

在這樣的時代中的人才,需要能理解大環境、大局勢,才能在決策與執行崗位上,做出合適的策略規劃。也要有長遠而闊大的視野,才能對個人生涯選擇,進行合適判斷,並且在不斷的轉變中快速調整自己的能力、方向、定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轉型及變動的時代,具有廣大視野、應變能力,非常重要。但這些能力,卻是擅長於專業分科的教育模式所最不擅長培育的。

grandtour2.jpg
某學校得到了教育部的評鑑獎項,有沒有得到社會的尊敬?學生有沒有因為讀了這間學校而自豪呢?

台灣需要引領改變的人才,他們是什麼樣貌?

在這個時空環境下,具備特定知識與技能的人,頂多自保──在台灣拿低薪自保,或是出國領高薪自保,最終都是自保而己。台灣需要有一群人,除了知識技能之外,還應該具有這樣的特質:

1.    廣泛世界整體全貌並且洞悉事物運作成因:要能夠「開拓未來」,前提是能夠深刻「理解現實」──了解為何我們現在所處世界的實況與成因,了解「驅動世界改變的力量」,進而能構思未來的開創方向。即使追求的只是單點開拓,都要基於知曉大局全貌,才知道單點改變的方法,因此,跨領域的見識與求知力是非常重要。

2.    具有強大的主動性,出於內在的關懷的動力:從那些開創性人物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的主動性受到重視、培養、鼓勵。他們做事不是原於制度的要求,他們不是被規則和習慣指導,他們看到(別人都沒看到的的)重要的事,然後就去做。

3.    能在沒有模倣對象的情況下創造獨特模式:學習重複是一種思維模式,但學習創造是另一種思維模式。套公式就有正確答案,有教科書和課綱的教育,都是在教育重複 ─台灣的教育環境,只會這一套。但台灣目前的情況,需要鼓勵學生創造─無公式可套、無正確答案,無教科書做全盤指導。這樣的學習,有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模式。

教授和大學校長,知道怎麼培養開創人才嗎?

「因應及帶領轉變」的人才需要多領域的養分。台灣現在的高教體系的規則,往往是基於降低成本、簡化校方行政運作的思維設置,對學生有大量限制,其實愈不利培育台灣最需要的領導人才,甚至連雙修和輔系制度也不足以補救。

台灣絕大多數的大學教授,以及他們所遴選出的大學校長,他們本身是專業學術領域的高手,是學術研究的專家,是聰明努力而且常常善良的人,但他們本身卻不是跨領域和帶領變革的人才,他們其實更不知道怎麼培養這樣的人才。

怎麼辦呢?高教體系可以怎麼做,培養這樣的人才呢?

學與業壯遊專欄,未來將推出一系列《大學的藝術》專題文章,和您一起討論這個關鍵重要的議題。

圖文/謝宇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