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彰化做社區營造的時候,有時候會聽到地方鄉親說:「我們這裡就是鄉下地方,沒什麼特色,發展不起來。」
因為長期城鄉發展不均,加上一些媒體傳播的歧視言論(例如「某某地區又老又窮」等等),所以地方鄉親都有一種原生的自卑感,認為城市就是比鄉下「高級」。但這就是地方創生第一步要去進行的——找出地方原創的、有趣的人事物產及天然環境,變造成可以交換的產品,進一步再將這些故事工廠串連起來變成產業鍊。
找到實際會有效益的事情,例如主動創造營收,鄉親有了成就感,地方認同感就會慢慢提升,未來會更有動力一起做事情。接下來,推動各種公共事務也會變得比較有共識。在這藍圖之下,地方需要大量的田野調查當作基礎。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在地的文史背景去尋找線索。
我們以彰化縣西南角的二林地區三鄉鎮為案例,來探討地方有些值得推廣的無形及有些的資產:
二林區是以二林鎮為核心,加上芳苑鄉及大城鄉等三鄉鎮結合的生活圈。從舊濁水溪流域(今天的東螺溪)以南、莿仔埤圳的下游地段,到濁水溪的出海口(原本國光石化的預定地)。
二林生活圈共同的特色,就跟這樣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由於濁水溪溪水混濁且急促的特性,水源供應相對不豐沛,所以沒辦法像中下游地區一樣偏重稻作,但因為土壤肥沃的關係,所以很適合栽植需水量不大的作物。過去,二林鎮甘蔗產業非常興盛,直到1980年代糖廠沒落下,接著又發展出葡萄相關產業,近幾年火龍果則是強勢登場,後續若推動水果加工,加上觀光及行銷等產業,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海口地區的芳苑跟大城,也有養蚵以及溼地觀光等產業,例如著名的王功蚵寮。如果能將這些特產結合起來,讓在地新鮮食材、文史踏查加上生態旅遊,其實應該很有形成產業鍊的潛力。
在風土人文方面,二林地區,過去也曾經有過轟轟烈烈歷史及人物,幾乎可說是台灣農業發展的縮影。我們先來介紹二林最有轟動的「二林蔗農事件」:
今年10月22日是「二林蔗農事件」的93週年紀念,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起具有現代意義的農民抗爭事件(註一)。關於二林事件的種種,前一陣子有位日本京都大學的博士生都留俊太郎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跟青年朋友一起研究二林事件領導人物之一的劉崧甫日記,可參考他們合作書寫的二林事件相關文章。
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時候,認為台灣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溫熱的氣候,農業生產效率及多樣性比內地高很多。特別是一年最多可以三獲的稻米、還有一年一獲(日本四國的甘蔗是兩年一獲)、作為工業原料的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