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50公分天然發酵麵團要延展成450公分的麵線,靠的就是反覆不斷揉、捏、壓、拉、醒、甩等動作,不僅如此,麵線要能吃到Q彈口感的關鍵,就是得趕在中午太陽正大之前將它披掛到竹架上日曬和風乾,在彰化福興鄉這個風大、日照充足的沿海地區,有一位林張玉枝阿嬤從七歲就開始學製麵線,現在年歲已高的她將一身好手藝傳承給下一代,林家手工麵線的百年招牌至今仍廣受饕客喜愛,她說,雖然手工製麵線工序繁瑣又耗時,但能將古早味一直傳下去,再麻煩也不覺得辛苦,現在就跟著你好臺灣的採訪腳步,一起聽聽林張玉枝阿嬤的故事!
『今仔日日頭炎,曬來卡好呷!感恩唷⋯⋯』一邊仰望天空,一邊呢喃著謝天的敬語,我們從林張玉枝女士的目光,看到了累積七十年的質樸、堅毅,與天地之間的知足情懷。
北鄰鹿港的福興鄉,雖然沒有香火遼繞的古老廟宇,然而這裏出產的手工麵線,如同心靈補給,亦飽足了人們的身體,長達數百年。
靠海、風大、陽光充足,讓福興鄉成為曬製手工麵線的極佳地點。天時地利有了,「人和」就靠純樸堅韌的鄉民,傳承這道古老的滋味。即使近年來,機械化大舉取代了人力,但傳至第三代的「林家手工麵線」,仍堅持全然古法製麵,近百年如一日。
『做麵線揪甘苦,六點上工,要不斷甩麵,還要在燒柴火的廚房炊煮五個鐘頭,到頭來只剩兩家在做了⋯⋯』即使退休交棒給兒子林正義,天氣好適合曬多一點麵時,林張玉枝仍會閒不下來幫忙。她斗大的汗珠,七歲起就持續滴落在這塊三合院中的土地上。
遵循老祖宗傳下來的製麵工法—必須將天然麵團透過揉、捏、壓、拉、醒、甩反覆數次後,趕在陽光最大的近午時刻,披掛在竹架上曬製成白麵線;若是紅麵線,則要收麵後額外用柴火炊蒸數鐘頭。
從原本50公分的麵團,最後延展成450公分的麵線,留存了麥粉融合陽光的清雅,久煮不糊的帶勁口感,一絲一縷間不僅傳遞了古老的滋味,也體現麵線「長福長壽」的意涵,以致林家手工麵線的主要客群,除了老饕,就屬做為宮廟敬神的供品了。
或許要憑藉這百年不變的味道,人們得以記憶「過去」,而有本去發展「未來」。細長不斷的麵線,不就像是傳統文化連結現今的索引?
採訪期間,我們難免思索:「這樣全然傳統,還能堅持多久?」所幸,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麵,也吸引許多旅客、攝影家來此尋香探訪。看著林張玉枝阿嬤熱情地向眾人介紹、招待茶水,她笑著說:「只要祖先的手工麵線可以繼續傳承,一點都不麻煩。」
感謝阿嬤,妳的樂天與堅持,讓我們還能顯得自己多慮了!
本圖/文經同意轉載自你好臺灣(原標題:千絲萬縷的傳承─手工麵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