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就是比鄉下「高級」?鄉村一定難發展?他用彰化百年小鎮舉例,喚醒土地的老記憶

2018-11-05 14:42

? 人氣

甘蔗採收之後,送進糖廠輾製成砂糖,日本財團再將砂糖出口到內地,製作成各式的民生產品。例如有名的明治、森永及固力果等等百年企業,當時就是用這些便宜的砂糖,生產巧克力等甜點,才逐步起家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日本總督府結合財團,在台灣中南部興建新式的製糖工廠,淘汰掉過去用牛來製糖的舊式糖廍。而在彰化地區,財團也沿著舊濁水溪在二林、溪湖及溪州等地,蓋起了大型的製糖工廠。1909年,林本源公司在溪州創辦「林本源製糖會社」,總公司蓋在今天溪州森林公園的地方,「原料採集區」範圍一直到延伸到下游的二林地區。

什麼是「原料採集區」呢?就是總督府規定,這個區域裡面的農民,只能將採收後的甘蔗賣給區域內的糖廠,簡單說就是劃定糖廠的壟斷收購區。一旦農民被迫交貨給特定糖廠,無法轉賣也無法比價,就只能任由會社宰割了。

當時製糖會社壓榨農民的方式,非常兇狠。除了強制徵收土地之外,還會在作物秤重上偷斤減兩,甚至是任意修改收購價格,導致蔗農苦不堪言。如果有想要轉作蓬萊米的農民,總督府還會設法用限水、限電(限制抽水馬達)等措施,防止農民改種稻米。總之時候種植甘蔗的農民是十分痛苦的,台灣早期有一句話說:「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就是用來表達這種憤怒又無奈的心情。

描述當時氣氛的文學作品,可以看楊逵的〈送報伕〉及賴和的〈豐作〉這兩篇小說。把當時台灣人被體制壓榨的情境描述得非常生動。

當時,同為台灣人投資的林本源製糖會社,不但對地方農民沒有憐憫之情,收購價更比相鄰的明治製糖會社更低。當地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份子,例如李應章(醫生)、劉崧甫(地方仕紳)等人,接受了許多現代思想,開始參與台灣文化協會,並且在各地舉辦演講會,希望能啟蒙本地的鄉親,鼓勵他們團結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自1923年開始,李應章、詹益侯及劉崧甫等幾名仕紳,開始在二林地區進行演講,宣傳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等理念。李應章還自行填詞,教導不識字的農民用七字調唱〈甘蔗歌〉:

種作甘蔗無快活,
風颱大水驚到大。
燒沙炎日也著行,
一點蔗汁一點汗。
(第一段節錄)

兩年後,1925年,農民跟這些知識份子聚集在二林信仰中心「仁和宮」前,商討並創立了台灣第一個現代性農民組織「二林蔗農組合」。

成立之後,蔗農組合的成員們,一起集結在溪州的林本源會社總公司陳情,他們提出了幾點訴求,包括「收購價格公開透明、過磅的時候應該要有農民代表監督」等等。以現在的眼光,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條件,但會社竟然不願回應,讓組合成員吃了閉門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