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夫作者也是這樣熬過來的。漫畫家不為人知的心酸血淚

2015-08-16 18:00

? 人氣

近年來,「動漫畫」已成為外人對日本文化印象的一環,甚至連日本政府也視動漫畫為國家軟實力的一環。近年來當日本動畫產業被爆出低薪血汗勞工問題時,日本漫畫產業卻似乎一點風聲也沒有--甚至日本漫畫家登上日本高額納稅排行榜的例子還屢見不鮮,如《七龍珠》作者鳥山明、《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名偵探柯南》作者青山剛昌、《One Piece》作者尾田榮一郎……等族繁不及備載,這些例子總給人一股日本漫畫家收入不錯的印象--那麼實際上,日本漫畫家的勞動情形又是如何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雖然一般人都統稱有漫畫相關收入的創作者為「漫畫家」,但依其收入的穩定性及工作形態,《漫畫家白書》將漫畫家分成了兩種類型:一是在漫畫雜誌上固定連載作品的連載作家,另一種則是不定期刊登短篇作品的短篇作家。新人作者一般不太容易直接獲得在雜誌上長期連載的機會,而多半是從短篇開始創作(必須說明的是一般在漫畫家結束連載後,也有可能暫時沒有新的連載作品,而只發表短篇,但是此調查仍將這類創作者歸類於連載作家)。而根據調查顯示,短篇作家的年均收入中通常包含了漫畫關連收入及漫畫以外的收入,這顯示出兩種可能:一是本身有其他工作、漫畫只是兼差;另外一種可能性則是漫畫收入不足以支撐生計,只好另覓收入來源。雖然調查中沒有區分究竟哪種情況更為普遍,但可以確定的是短篇作家從漫畫工作取得的收入並不算太好,漫畫年收入在50萬日圓以下的人佔了短篇作家的一半左右,即便加上漫畫以外的收入,短篇作家的年所得大約是落在150到300萬之間,以日本人的平均所得而言偏低。

--若只看這些「漫畫家」的話,漫畫家確實也算是非常低薪的工作。那麼一般台灣讀者熟悉的連載漫畫家,其所得水準又是如何呢?依據前述的調查報告,只要能躋身雜誌連載行列,其漫畫相關收入至少就有平均400萬日圓左右,大約是新鮮人進大型企業的起薪、略差於中小企業30至40歲職員的薪水,考慮到許多漫畫家入行年紀輕,這樣的所得水準算是相當不錯。而入行約20年左右、正值壯年時的連載漫畫家,平均所得大約可達到800萬上下,擠入高收入族群的行列。

聽起來,連載漫畫家的薪資條件並不差,若再將連載漫畫家的收入來源放大來檢視,則可以發現漫畫家主要有四種收入來源:漫畫雜誌的刊登稿費、獨占契約金、漫畫單行本的版稅、授權費用。

一、稿費:

不分短篇、連載,所有漫畫家都能得到的固定收入,便是作品刊登於雜誌上的稿費。雖然1960年代後半開始出現「畫家想當富翁,成為漫畫家(劇畫家)是捷徑」一說,但其實漫畫稿費一直以來都不算太高,1960年代時漫畫家新人的稿費是以一頁一千五百日圓開始起跳,資深漫畫家的稿費則以萬計,例如1960年代時最具人氣的漫畫家千葉徹彌一頁可以拿到兩萬日圓稿費,而像石森章太郎、《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等作者,當時一頁大約也有一萬五以上的稿費,但這樣的行情直到半個世紀後,也沒有改變太多,新人仍是以一頁數千日圓計,並以萬為目標,如《週刊少年JUMP》目前看板作家之一的尾田榮一郎,其稿費一頁差不多是五萬。雖然稿費變化不大,但物價及消費稅與半世紀前相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作品被刊登一定能拿到的稿費外,漫畫家還可能有其他三種不固定收入:

二、獨占契約金:

「漫畫家專屬制度」源於1960年代末的《週刊少年JUMP》雜誌,其概念與運動選手和球隊所簽的契約類似,是為了防止漫畫家同時在多部雜誌上連載,只是漫畫家的契約金遠不如職業運動選手,並且漫畫家專屬制度在執行上也有許多問題,例如《週刊少年JUMP》的契約禁止漫畫家在契約期間內與其他雜誌討論未來的工作,並且漫畫家無法提出變更契約金的請求,而《週刊少年JUMP》的契約金並不高。而漫畫產業中並沒有統一的專屬制度規範,因此情況差異相當大,有些是以出版社為單位(如講談社)、有些是以雜誌為單位(如集英社),即便是實施專屬制度的雜誌,也未必會跟所有連載漫畫家簽訂契約,漫畫家個別差異大。

三、版稅:

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各日本出版社開始逐漸流行將雜誌上的連載漫畫集結成冊,漫畫單行本的版稅因而成為漫畫家的收入來源之一,由於稿費數十年來變動不大、也並不多,版稅便成為影響漫畫家收入最大的因素。

四、授權費用:

改編作品及製作周邊商品的費用,一般而言將漫畫改編成動畫、電影、角色商品等都需要支付,但亦曾有過出版社未經漫畫家本人授權的案例,例如佐藤秀峰就曾抗議過編輯部在未經告知下使用製作設定集。雖然現在幾間大型出版社多有負責對外授權事宜的部門、也在1990年代開始往歐美及亞洲拓展海外出版事業,但在智財權方面仍然未臻完善,加上海外如中國等地盜版情形嚴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漫畫產業中的授權費用目前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以上四項是連載漫畫家的漫畫收入構成,根據前述的調查結果,正在雜誌連載的漫畫家、其漫畫收入平均約740萬日圓,而沒有作品正在連載的連載漫畫家,其漫畫相關收入仍有平均400萬日圓,此落差應該便是來自於稿費以外的其他三種收入來源。本文最初曾提到的日本動畫產業低薪問題,其一便是傳統動畫師是以稿費為主要收入,而不會有動畫播出後的版稅抽成及授權費用等收入,而動畫師的單張稿費卻沒有因此而比較高,加上動畫師一行工時普遍長、一天超過十小時的工作時間幾乎是常態,使得動畫師沒有時間另覓其他收入來源,這種職場形態也與短篇漫畫家不太相同。

換言之,日本漫畫產業與動畫產業之所以在勞動問題方面出現差異,很有可能是由從業者的薪資結構而來--收入低的短篇漫畫家可以找尋其他收入管道(即便所得水準仍低於一般平均),而連載漫畫家則具有稿費以外的收入,使得他們不至於在無作品連載期間坐困愁城。而調查報告也顯示,連載漫畫家的總年收入與漫畫相關收入數字極為接近,也就是他們不太開闢漫畫以外的收入來源,可能是因為他們靠漫畫就能吃飯,亦有可能是沒有多餘時間接外快。不過調查報告也顯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連載漫畫家年資漸長,非漫畫相關的收入比例也普遍越高,但該調查並未進一步指出這些收入來源是什麼。 

圖/來源
圖/來源   

以上的論述可以理解到日本漫畫產業的勞動問題雖不如動畫產業嚴重,但是日本漫畫家的勞動環境真的很好嗎?那倒也未必。一般提到漫畫家這門職業時,除了其收入以外、很少著重於漫畫家負擔的成本,但日本漫畫家必須負擔非常大的人事成本,日本漫畫產業的產製過程多為團隊形式,參與漫畫創作的除了漫畫家以外、多半還有助手,然而漫畫家助手費用並沒有公定價格,每個漫畫家需要的助手人數也不一,因此在漫畫家得到版稅、授權收入前,稿費很有可能根本不足以支撐助手團隊的人事支出,而這還沒有計上工作室房租、水電及耗材等支出。這就是為什麼在漫畫業界裡有「連載貧困」(連載貧乏)一說,甚至有漫畫家因不明白行情,支付給助手與自己差不多的薪水,而導致結束連載時欠債的例子。而若漫畫作品沒有引發迴響,後續漫畫家能拿到的版稅及授權費用自然也低,但助手費用卻不會因而減少--

或許有人會認為漫畫家只要減少助手就好,但日本漫畫家卻有不得不為的苦衷,日本漫畫多連載於雜誌上,相較許多視漫畫為藝術創作的歐洲國家而言,日本漫畫家為了應付雜誌高頻率的出刊速度、以及滿足現今讀者對作畫品質的要求,必須追求作畫效率,這也是為什麼助手制度隨著1960年代漫畫雜誌週刊化而誕生後,很快便成為日本漫畫產業無可動搖的骨幹制度。只要日本漫畫產業仍採用雜誌出版形式的一天,漫畫家助手的人事費用就不可能自漫畫家的成本負擔裡消失。而漫畫家聘請助手可說是為了因應客戶(編輯部)的績效要求,但編輯部卻未必會補貼漫畫家助手的費用,這也難怪《漫畫家白書》在調查漫畫家對於編輯部的改善需求時,多數漫畫家都希望編輯部能多少補貼助手費用。 

圖/來源
週刊少年マガジン,1959年月17日創刊號 圖/來源   

此外,高工時也是許多漫畫家會遇到的勞動問題,漫畫家算是自由業的一種,自然也沒有所謂的休假。而創作又是一種相當個人化而無法訂出標準流程的產出,每位作者依據繪製速度、思考劇情及蒐集資料多寡,所需的作業時間都會有所不同,但雜誌卻是有固定出刊時程的出版品,漫畫家浦澤直樹便曾提及,過去的漫畫家在作品連載期間不會間斷刊載,也因此若是在週刊上連載,漫畫家的工作量就會很重,但過去的漫畫作品篇幅多半不長,短期衝刺型的連載對某些作畫較緩慢的漫畫家而言,也尚能負荷,但這種創作生態在近年來有所轉變。

若與戰後至1980年代間的漫畫作品相比,現今漫畫作品有長篇化的趨勢,這或許與漫畫雜誌在1990年代後開始衰退有關,人氣作品休刊或結束連載,可能都會衝擊已經萎縮的雜誌銷量,這使得雜誌編輯部開始想辦法拉長人氣作品的連載期間,而連載期間拉長,過去短期連載沒有浮現出的高密度工作量問題,也就跟著浮現出來。漫畫家富樫義博便曾提到在《幽遊白書》連載期間,因為接連被要求增加卷頭彩頁及雙倍頁數等額外工作,而使得睡眠不足、心臟出現奇怪的抽痛。換言之,「長期」、「高工時」成了現代漫畫產業的勞動問題(當然強制延長連載導致漫畫家認為創意自主性被剝奪,這又是另一個創意工作者面臨的勞動問題,在此文中並不討論),雖然漫畫家浦澤直樹指出自1980年代後,有些漫畫雜誌已經會採用類似漫畫家輪休的制度,讓作品輪流休刊,但是否要採用此制度,也完全是依照編輯部決定。

整體而言,雖然日本漫畫家只要能登上連載陣容,在收入方面就有一定的保障,但其面臨的是(潛在)的高額人事成本及長期的高工時,勞動環境仍然難稱理想。

文/ 讀者投書Shell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